新華社武漢8月31日電(記者 李偉)南荻是我國特有的畝產生物量最大的芒屬能源植物,其遺傳變異豐富,生態適應強,極具生態修復功能。記者31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科研人員利用轉錄組學方法研究南荻群體遺傳,可以更清晰地闡明植物群體進化的適應性和非適應性過程。

這一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李建強和桑濤研究員指導負責。據介紹,南荻自然群體局限于長江中下游地區,雖然原產于河濱地帶,但其遺傳變異豐富,移栽到黃土高原等半干旱地區后,生長良好。由于其根系較淺,種植后不會過度利用深層土壤水分,可以有效減少地表徑流,有助于水土保持。

科研人員根據以往對南荻生理生態及群體遺傳的研究,篩選出10個優勢群體共78個個體開展群體轉錄組學研究。發現在分析群體間分化時,基于基因表達數據的結果更為敏感。李建強舉例說,通過差異基因表達分析發現,參與光合過程及對溫度或活性氧刺激物響應的基因在某些群體異常豐富。

此外,在每個群體,核苷酸多樣性和表達多樣性呈顯著負相關。而在群體水平,它們卻表現為正相關。這表明遺傳變異和表達變異在植物維持群體穩定及適應性進化過程中發揮獨立的作用。

這一研究揭示了利用轉錄組學方法研究群體遺傳,可以捕獲群體內和群體間遺傳變異和表達變異的微弱信號,并對植物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的遺傳水平響應有了整體認識。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生態學專業期刊《分子生態學》上。

科研人員在南荻群體遺傳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圖文簡介

南荻是我國特有的畝產生物量最大的芒屬能源植物,其遺傳變異豐富,生態適應強,極具生態修復功能。記者31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科研人員利用轉錄組學方法研究南荻群體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