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進步的歷史長河中,科學的繼承與發展,從來不只是簡單的知識傳遞,其精髓更在于科學精神的傳承。這其中,培育者猶如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扮演著至關重要的領路人角色。

然而,何為科學精神?

2016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科學精神的核心是實證、求是、理性和批判,這是一切創新創造的精神源泉??茖W精神是科學發展最具價值的成果,它源自科學活動,但又超越科學本身,它使科學具有了重大的大眾文化價值?!?/p>

如此看來,科學精神并非大而無物的口號,而是一種內化入血液、催人奮進、助力創新的強大力量。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當下,面對創新乏力等諸多困擾科學發展的重大問題,中國比以往更迫切地期待科學精神的勃發。因而,其傳承與培育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顯得迫切而緊要。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研究生水平參差不齊已不是新聞,不關心學生素質培養的失職導師也大有人在,種種現象令人不得不擔憂,“師”與“生”之間應有的“傳”與“承”的良性互動關系正遭受功利與浮躁的侵蝕。這無疑會動搖科學大廈的根基,令科學精神光芒暗淡。

事實上,科學精神傳承乏力并非今日才凸顯。

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發出“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的肺腑之問。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也曾提到,“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

這叩問靈魂的“錢學森之問”與“李約瑟難題”,至今仍困擾著中國科學與教育界?;卮疬@兩大難題并非易事,然而對比歐美國家的科學發展歷程不難看出,對理性、獨立、質疑、批判的科學精神的冷漠與忽視,給中國科學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不容忽視。

回顧科學精神在新中國的傳承歷程,并非毫無亮色可言,如錢學森、王大珩、彭桓武、趙九章等老一輩科學家,身后都有一串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科學進程的名字,那是因為他們用知識為學生答疑解惑的同時,更用自己做學問的態度傳遞了科學應有精神。

事實上,當前很多科學家也在身體力行地傳承與發揚科學精神。銳意創新、鍥而不舍這些推動科學進步的精神內核,展現在如曹雪濤、高福、郭光燦等一大批活躍在中國科研一線的科學家身上,其學生和團隊卓越的科研能力已然成為他們“科學精神培育者”身份的最好注解。

然而,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興起的世界背景下,中國要抓住歷史機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還需要更多優秀的科學傳承人,讓科學精神的培育蔚然成風,并深入科學文化乃至整個大眾文化的骨髓。如此,我們才能完成歷史賦予的使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唯愿看到更多科學家因成果之卓著、師德之高尚、治學之嚴謹,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學精神培育者,讓一代代中國科學人以科學知識為基、以科學精神為梯,勇敢攀登世界科學技術的大廈。(記者 王佳雯)

 

時代呼喚科學精神培育者涌現

圖文簡介

2016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科學精神的核心是實證、求是、理性和批判,這是一切創新創造的精神源泉。科學精神是科學發展最具價值的成果,它源自科學活動,但又超越科學本身,它使科學具有了重大的大眾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