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日15時29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搭載著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直沖云霄。這是我國發射的第21顆北斗導航衛星,標志著北斗系統全球組網邁出堅實一步。
看著騰空而起的火箭,一位年過古稀的老者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某衛星導航定位總站高級工程師譚述森。
譚述森是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主要開拓者和建設者。從1994年正式啟動北斗導航系統建設,到2003年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運行;從2012年形成覆蓋亞太的服務能力,到如今開始全球組網,譚述森始終當先鋒、打頭陣。如今,70多歲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使北斗性能更好。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
1942年,譚述森出生在重慶開縣——2000余位抗日將士在這里為國捐軀。這片紅色沃土培育了譚述森“國為重”的信念,“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更成為他一生信奉的人生準則。高考時,他選擇了當時人才極為匱乏的雷達專業;大學畢業,他投身軍旅,從事當時極為重要的大地測量儀器研究;年過半百,他又接受挑戰,無怨無悔地干起筑夢太空的事業。
衛星導航系統是一個國家重要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1994年我國開始研制發展中國獨立自主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時,已落后西方20多年。也就是那一年,52歲的譚述森義無反顧地離開工作了近30年的軍事測繪戰線,加入到缺經費、缺技術、缺人手、缺經驗的北斗工程籌建團隊。作為北斗事業的開拓者,譚述森和十幾名專家擠在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鐵皮屋里,開始了這項意義重大的國家戰略工程。
1998年深冬,北斗關鍵技術對接聯調在石家莊展開。譚述森帶著幾十人奮力攻關,餓了泡方便面吃,困了裹件大衣睡一會兒,發高燒也顧不上休息,整整奮戰7個晝夜,成功突破了技術難關。
“不能把登山的保險繩交到別人手里”
2013年,由25名探險愛好者組成的車隊,在穿越羌塘、可可西里和阿爾金山三大無人區探險時遇困,危難之時,一位探險隊員用裝有北斗模塊的手機,及時與外界取得聯系,成功脫險。
“建設北斗,重在應用。”實現這一目標雖然困難重重,但譚述森深知“不能把登山的保險繩交到別人手里”。于是,他帶領團隊自主創新、從零起步,實現了中國衛星導航事業由“跟跑”“齊跑”到部分領域“領跑”的突破。
北斗一代系統建設階段,譚述森創造性地實現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時三大功能于一體的工程建設方案,使我國僅用兩顆衛星和地面高程數據庫就實現了國土及周邊地區的定位服務。
北斗二代系統總體方案論證時,譚述森提出的集“定位報告”與“連續導航”兩種技術體制于一體的總體架構,同時解決了“我在哪兒”和“你在哪兒”的問題。相比其他國家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所獨有的有源定位和短信服務,開辟了國際衛星導航新的發展方向。
“榮譽是給予北斗這個團隊的”
2015年,譚述森當選院士的消息傳來,總站上下一片歡騰,大樓里掛起祝賀橫幅。“譚院士看到后,再三要求把橫幅撤下來,并強調榮譽是給予北斗這個團隊的,不屬于他個人。”對譚述森的為人,總站助理研究員張天橋敬佩不已。
“自己不懂的成果鑒定會堅決不參加,核心觀點、主要內容不是自己提出和撰寫的論文堅決不署名,沒有達到項目指標要求的評審堅決不通過”——這“三不”原則,譚述森從未打破過。2009年年底,譚述森帶隊評審北斗應用系統用戶機設備研制方案,某單位方案中一些內容沒有達到項目要求,有人提出可以先通過再修改,但譚述森堅持投了反對票。
在譚述森的帶領下,總站涌現出10多位學科專家、20多名技術帶頭人和200多名技術骨干。他們攻克了50多項核心關鍵技術,其中40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取得近300項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4項、二等獎36項。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瀟帆 梁景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