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第二屆廣東院士高峰年會在深圳舉行。73位院士攜團隊參與院士高峰年會,助力深圳創新驅動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德仁教授接受思客和新華網廣東頻道專訪,解讀了智慧城市、大數據和科研人才培養等熱點話題。本文根據李德仁專訪內容整理。

 

李德仁院士在接受思客專訪。

 

建設智慧城市要把新一輪“四化”整合到一起

思客:構建數字深圳,可不可以看成是現在智慧城市的一個先期嘗試?

李德仁:它是智慧城市的基礎,是數字城市。目前全世界智慧城市的樣板中國一個都沒有。智慧城市的建設是要在數字城市的基礎之上,把數字城市,從地上到地下的建筑一體化,再把導航定位,從室外做到室內,能夠通過手機、通過各種傳感器,把深圳人財物的活動智能地管理起來,服務于綠色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生活。

思客:您覺得咱們智慧城市在國際上還沒有出現一個樣板,主要是什么原因?

李德仁:智慧城市是要把新一輪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整合到一起。除了原來的自然環境要放到電腦里去,還要把人、財、物都上網。我們現在有了手機也就能上網了,但是我們家里的電器還沒有上網,比如手機就不能開關家里的空調。如果做好智慧城市,那么每個人都可以用手機來管理家里的電器。這樣一種智慧家居、智慧安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城管等的工作需要由政府的主要領導親自統一領導。要構建一個在云平臺下的智慧城市的管理操作、運營系統,如果這個還沒有,那么要看你這個城市的大數據有沒有用起來。

我們做了一個武漢市可以查到的吃勞保的數據庫,那么多人下崗了吃勞保。第二個數據庫是開公司的數據庫,多少人開公司,多少人買汽車,把幾個數據庫融合在一起做一個數據統計,就能找出不合理的事。比如當了公司老板、至少有兩部汽車還拿著勞保,這個錢就不該給了。

智慧城市是要花錢的,花在哪,它要用傳感器、傳感網把人財物都管進來。所以政府要投錢去做這個事,這個要靠政府組織,至于你這個家庭上不上網,要家庭自己作主。智慧城市還有一個安全的問題,都上了網,如果不安全那就很危險了,這是一個有難度的地方。

思客:這其中都離不開大數據,您剛才說的也是大數據對政府的管理。

李德仁:要把智慧城市搞好,必須把數字城市搞好,把傳感網建起來,有視頻要用起來,還要使云計算的計算分析控制反饋機制達到智能化。我希望深圳在智慧城市機制上也要做到中國的前頭,成為智慧城市的一個樣板。

大數據先要統一管起來,再有序地開放

思客:現在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給您的研究領域——地球空間信息學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李德仁:我弟弟叫李德毅也是工程院院士,我們帶著我們的研究生,從1994年開始研究大數據的問題。當時在計算機界叫做數據挖掘。

國家今年的基礎科學研究,大數據處理給了兩個啟動項目,一個是視頻大數據,比如說我們要幫助公安人員從視頻大數據里面,把好人壞人區分起來,把正常活動或異常活動區分起來,這個就是是視頻大數據。這個已經做了20年,有難度,因為它用計算機全自動在做。中國的清華、交大、武漢大學,美國的MIT、哈佛、斯坦福好多學校都在研究這個。盡管不能說已經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可以從數據中把一個懷疑人物給找出來,把不同正面側面的這個人給找出來,這就是視頻大數據做安防。安防的同時也保護了老百姓的隱私。另一個是醫療大數據,看病治療病案的大數據,可以看到這個人健康、亞健康、有沒有可能變成老年癡呆,這種挖掘也是國家重點要做的。

還有的大數據比如說遙感,從晚上燈光的遙感我們分析出來敘利亞內戰的戰場在哪?哪里打的厲害,哪不打。文章發到外國后,聯合國安理會去年使用了我們成果,全世界敘利亞內戰5周年也用了這個成果。我們又用夜光遙感做了一帶一路周邊60多個國家相關的20年夜光的變化。我們發現了整個一帶一路大的地區,夜光的中心20年東移了2000公里,中國、東南亞、印度、蒙古經濟起來了,馬上燈光就強了,從中找到了一個規律。搞一個小衛星,夜光遙感可以分析城鎮化,可以比較客觀的估算GDP,可以估算由于戰爭災害內亂引起的社會經濟的發展。

大數據先要統一管起來,再有序地開放。有的數據比如說夜光大數據,美國人就是開放的,中國的一些數據是不開放的,不開放就用不起來。政府要領頭把城市的數據開放,數據一旦開放,數據集成然后搞數據的挖掘,這就會產生價值。整個歐盟國家數據開放以后,政府管理節省幾千個億。但是數據又存在一個安全問題,所以有些數據可以開放,有些數據可以在內部走。有了數據之后,還要鼓勵大家做挖掘,找它的規則,各行各業都可以找到規則來推進本行業的工作。所以大數據的問題是一個新的時代、一個經濟轉型必須關注的一個問題,通過大數據可以拉動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找到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

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是一根鏈條

思客:您怎么看待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研究的關系?

李德仁: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是兩個方面,總目標就是要更好的認識自然、認識人力、認識社會、推動社會進步、可持續發展,它們兩個本身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基礎研究,就沒有好的材料。我們現在國家落后的原因就在于我們的技術不夠,新器件,新材料出不來,所以往往跟著人家后面走。而應用研究是把科研變成生產力的一個過程,比如說高鐵,就是一個應用研究,就是把所有的技術集中在一起。

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是一根鏈條,不能強調了基礎偏應用,或者強調了應用偏基礎,應當都要抓起來。國家現在也強大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都要給予更多的支持。

全球無線網絡覆蓋是否影響中國網絡安全

思客:目前美國包括谷歌和facebook都在正準備推進全球的無線網絡覆蓋。您認為這在我國的網絡監管和社會形態領域將會產生哪些實際性影響?

李德仁:地面上的有線通訊和無線通訊覆蓋著地球的43%,地球上的高山、森林、沙漠、海上57%的地方還沒有通訊網,因此這樣一個問題全世界都在關心。2014年我牽頭在我們工程院寫了一個商業衛星遙感的建議,支持民間資本進入航天。美國有500多個衛星,300多個是民間資本的,政府投錢的不到200個,而中國現在的衛星,絕大多數都是政府投錢,現在有白金1號、白金2號。武漢要發一個夜光遙感小衛星,我們正在跟國有的公司,私人的公司策劃解決。做這個系統就像打仗一樣,中國肯定要做,平時大家共享,要打仗中國可能用中國的。

科研人才的培養不能拔苗助長

思客:我們如何從整體培養上提高中國科研人才的素質,我們應該從高等教育方面給予哪些支持?

李德仁:所有這些都要人才,人才要解決素質和創新。人才的素質要求所有的年輕人要很好地學習傳承古今中外的知識,這個是不可缺少的。這種傳承打基礎的東西,包括人的品行、學問等基本功。但是也要注意現在是后摩爾定律時代,知識的翻新很快,我們還要注重把年輕人送到第一線,讓他們打破框框去創造。現在中國的知名人士,比如馬云、馬化騰、張小龍、雷軍都是能夠不受約束、大膽創新的。所以我們在注重打好他們基礎的同時,也要鼓勵他們創新,所以國家現在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是也要注意,創業創新是有難度的,不能盲目。我對我的學生的教育就是:第一要讀書,第二要思考,第三要創新,第四要實踐。讀了書發現問題及時思考,思考之后找到解決這個問題這叫創新,創新以后對不對需要時間檢驗,周而往復要經過艱苦的奮斗,沒有幾年的功夫是不行的。現在只看到人家成果出來了,卻不知道人家成功之前的艱苦。

中國人才多,這是中國未來的力量。現在國家有很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是要相信一條,有本事的人不會跟人家伸手要,而是要靠自己去創造,所以千萬不要拔苗助長。一棵松樹在黃山石頭縫里可以長成參天大樹,說明本質是好的,而不是簡單的搞計劃。所以我希望創造一個好的條件,形成一個好的機制。不能搞量化評估,非量化評估是辯證唯物主義,量化評估是機械化。考評、評估要改進,不能搞機械的、形而上學的東西,人才培養的政策要到位。

李德仁:科技創新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圖文簡介

73位院士攜團隊參與院士高峰年會,助力深圳創新驅動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德仁教授接受思客和新華網專訪,解讀了智慧城市、大數據和科研人才培養等熱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