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網站主頁變成了沉重的黑白色——當日8時12分,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謝家麟因病與世長辭,享年96歲。
記者第一次見到謝家麟,是在2011年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進行集體采訪之時。其時,謝家麟已過耄耋之年,受健康情況所限,無法接受長時間的采訪。但他還是在約定時間堅持出現在會場。他坐在會議桌的另一頭,笑容溫柔而堅定。很多人認為,凡能在科學技術上成就一番事業的,必然智商卓越、能力超群。但謝家麟卻幾次強調:“我是很一般的人,既不十分聰明,也不十分能干。我能獲獎,說明一個人不管資質如何,只要不斷努力,就能取得成績。”
謝家麟 新華社發
就是這樣一位自認“很一般”的人,卻對大家產生了“不一般”的影響。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杰回憶了1978年他首次見到謝家麟時的情形:“那時我在清華大學讀書,到高能所參觀,謝家麟先生的講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86年,我考上了謝先生的博士。”高杰說,謝家麟對自己最大的影響,在于他要求大家在大科學工程的建設中“既要有國際視野,瞄準世界一流水平;更要結合中國國情,在現有的條件下把事情辦成”。由謝家麟領導建設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就是最好的范例。
當前,中國科技經費投入雖然已有大幅度提高,但在大科學工程的建設中,如何兼顧“世界一流”與“中國國情”,仍是每個科學家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之一。不只高杰,不少科學家在接受采訪時都表示,謝家麟給大家做出了最好的表率,他的很多做法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謝家麟作為一位科學家,也非常關注青年人的成長。晚年的謝家麟愈加低調,很少接受采訪和約稿。但在2013年五四青年節前期,他曾應本報之約,為廣大青年讀者寫了一篇題為《青春獻給祖國》的短文。在文章末尾,他這樣寫道:“我還要再說幾句話,社會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要立志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有良好素質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領域作出偉大的貢獻,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這樣,自己才會幸福,別人才會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會才會因你的知識而更美好。”
生命總有盡頭,但謝家麟開創的事業不會止步。現在,由他領導建設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II)和北京譜儀(BESIII)仍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他的學生們、同事們,正在研究如何建設世界一流的、下一代大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高杰說:“老師曾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不能做井底之蛙’,這句話時時警醒著我。我的老師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貢獻了一生,我們這一代、我的學生們,將沿著他開創的道路,不斷創新、砥礪前行!”
(光明日報北京2月20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
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謝家麟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謝家麟因病于2016年2月20日8時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謝家麟1920年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4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物理系,1951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博士學位。1955年他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先后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八七工程”加速器總設計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總設計師和工程經理、粒子加速器學會理事長、高能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家863高技術主題專家組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5年初,謝家麟在美國芝加哥醫學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以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開拓了高能電子束治癌的全新領域。回國后,他一直致力于開展高能加速器研究,是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為我國高能物理實驗基地的建造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帶領團隊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亞洲第一臺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我國第一臺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世界第一臺以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和世界第一臺緊湊型新型加速器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