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月29日,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創立人李四光逝世,享年82歲。

  李四光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所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幫助中國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他為中國的“兩彈”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1965年,李四光在北京地質部研究所察看礦石標本(資料圖片)

  學成回國效力的愛國者

  1904年,15歲的李四光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官費留學。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

  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并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后,袁世凱上臺,李四光發展實業、造福人民、建設新湖北的宏偉計劃已成幻想,他內心郁悶,陷入彷徨之中。

  1913年,李四光由官派出國,1918年獲伯明翰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后,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李四光赴英國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在擺脫了國民黨政府的威脅之后,1950年,李四光夫婦到達北京,受到熱烈歡迎。

  周總理鼓勵李四光協助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做好自然科學方面的工作,同時發揮專業特長與優勢,把組織全國地質工作者為國家建設服務的主要責任擔負起來。

  地質力學理論的創立者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這一理論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李四光提出地質力學理論的核心是構造體系。1926年,他發表了《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這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里程碑,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正式提出地質力學這個名詞。

  這時,地質力學理論初具雛形。

  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李四光寫成了《新華夏海之起源》的論文。1948年李四光出席倫敦第18屆國際地質年會時,宣讀了這篇論文,轟動了國際地質學界。1962年《地質力學概論》的完稿,是李四光對地質力學理論的總結。

  在1972年出版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初稿)》中,他進一步強調解決大陸構造問題,應該立足于確實可靠的構造現象,即構造體系的研究。構造體系概念的建立和構造體系理論的運用,是地質力學的精華和靈魂,是李四光畢生研究地球科學意義最為深邃、用途最廣的創造性貢獻,這一思想在地球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仍閃爍著光芒。

  挑戰“貧油論”的實踐者

  關于中國石油資源的遠景,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不少地質學家抱著悲觀的看法。經過實地地質調查,美國的石油公司工程師和一些大學的專家學者都認為,中國是貧油國家,在中國東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遙遠,西北部不會成為重要的油田,東北地區不會有大量石油。從此以后,中國“貧油論”就流傳開來。

  作為地質學家的李四光,他根據自己對中國地質的多年深入鉆研,認為中國“貧油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早在30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沉降帶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他從構造地質角度出發,認為油區是生油和儲油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而油田是儲油條件特別好的地區。找油要先找油區再找油田。

  新中國成立后,李四光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并據此提出戰略、戰役、戰術找油工作的7個步驟,堅信不論海相或陸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便可以形成豐富石油。據此,他率先提出進行“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摸底工作”,大膽建議并實施了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為我國東部大慶等一系列大型油氣田的發現鋪平了道路。

  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論極大地鼓舞了石油戰線的廣大工作者。正是按照這一理論,我國發現了大慶油田。隨后,我國的石油隊伍南下,沿新華夏系沉降帶向華北、江漢和北部灣推進,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這些油田的發現和開采,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

  李四光以其精湛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為我國甩掉“貧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兩彈”研制的突出貢獻者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啟程回國時,他克服重重困難,從英國帶回了一臺伽馬儀,為我國后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拉開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序幕。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杰、錢三強一起作了工作匯報。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于開采?!谖覈饕窃趲讉€東西帶上?!睂嵺`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

  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弊裱钏墓獾乃悸?,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計劃末期,我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我國核工業發展需要。李四光作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人物百科】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

  東北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的首任院長。

  畢業于英國伯明翰大學并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等職。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四光:地質力學理論讓中國甩掉“貧油”的帽子

圖文簡介

 李四光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所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幫助中國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他為中國的“兩彈”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