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萬眾矚目的“太空加油”上演。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組合體,在距地面393公里的太空軌道,在高速飛行中點滴不漏地完成了推進劑補加。
驗證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是本次天舟一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也是后續我國建造空間站極為關鍵的技術,突破和掌握推進劑補加技術,能夠解決空間站能源供給問題,使空間站長期運行、航天員長期駐守空間站成為可能。
“太空加油”的順利完成,以及天舟一號成功運送“太空快遞”,標志著天舟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完成了第二步,中國航天邁入了“空間站時代”。
推進劑補加實施持續5天,后續還將進行兩次
4月23日7時26分,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組合體開始進行持續5天的推進劑補加試驗。這是天宮二號與貨運飛船進行的第一次推進劑補加,也是我國首次推進劑補加試驗。
“太空加油”與空中加油相比,高出的不僅是離地面的高度,更是技術復雜程度。補加實施持續5天,地面需要進行補加全過程、長時間的狀態監視與控制,對地面自動化監控提出了更高要求。補加過程十分復雜,推進劑補加試驗分為多個階段,步驟多達29個。控制風險高,在軌補加是首次實施,涉及船載氣、液路設備,減壓閥超壓、液路泄漏等情況都會危害整船安全,地面控制必須確保無誤。
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總體主任設計師姜萍介紹,在太空實施推進劑補加,涉及氧化劑、燃燒劑兩種推進劑,對設計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嚴、更高的要求,還需要考慮兩個航天器目標、上百個閥門、幾百米長的管路,以及幾十種關鍵設備、軟件的控制。此外,整個補加流程包含這么多步驟,每個步驟又包含很多分支及指令,這些步驟和指令層層約束、環環相扣,不能有一處出現錯誤。
航天專家介紹,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之后,通過兩個航天器之間產生的氣體壓力,把推進劑從天舟一號上源源不斷輸送到天宮二號上,雖然看起來和地面加油差不多,但是要真正實現,卻并不容易。
在軌推進劑補加主要通過安裝在對接機構上的4路推進劑補加液路浮動斷接器來實現,這就相當于加油的管路和油槍都安裝在了對接機構上。為了保證推進劑不泄漏,液路浮動斷接器的總裝精度很高。
“以往的對接機構也有電路浮動斷接器,主要實現兩個飛行器對接后的信號對接,而此次增加的液路浮動斷接器則是實現在軌補加的連接通道。既然是連接通道,對接精度必須要更高。”專家說。
此外,在對接及浮動斷接器插合等“加油”前準備工作就緒后,還要對貨運飛船和空間實驗室連接起來的補加管路系統進行檢漏,確保補加過程中無泄漏及補加系統的安全。為此,研制人員在地面進行了多輪試驗驗證,確保在軌補加前檢漏這一安全手段的順利進行。
針對推進劑補加,天舟一號上還有個創新的設計。目前,國內空間飛行器只含有單一的推進系統,為飛行器提供動力。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除含有滿足常規推進功能的推進系統外,也有為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進行在軌補加推進劑的補加系統,而且兩者是一體化設計。所謂一體化設計,就是推進系統與補加系統之間連接起來,在不影響各自獨立功能的前提下,實現補加系統的推進劑可以供應推進系統的發動機工作,推進系統的推進劑可以用于補加,從而實現推進劑的最大利用。另外,在某個系統故障時,可以通過隔離及切換,確保推進和補加功能均可順利完成。
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任務完成后,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后續階段還將對天宮二號再進行兩次在軌補加,讓這一技術更加完善。
加完“油”后的清潔管路也是關鍵環節
“太空加油”還有個開關,就是補加驅動器。據專家介紹,補加驅動器是在軌補加任務中的關鍵單機,是智能的管路控制單元。它在接收到系統指令后,控制液體管路閥門的開關,同時調節流量、流速,保證推進劑補加過程安全進行。它其實是安裝在天宮二號上的。
“與天宮二號相伴的大半年時光里,補加驅動器早已熟悉了太空中的各項工作和環境,并多次開展在軌試驗驗證,只等天宮二號與天舟一號交會對接后大展拳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對接機構控制子系統副主任設計師丁承華說。
加完了“油”,還要清潔管路即管路吹除,這也是“太空加油”的一個關鍵環節。
航天專家介紹,在貨運飛船完成對空間實驗室的推進劑補加后,為保持管路清潔以便可以進行后續多次補加,要對補加管路里的推進劑進行吹除,同時吹除過程中盡可能不污染飛行器表面。為了在太空真空環境下吹除液體推進劑,兩個研制團隊一起先后進行了多輪推進劑吹除試驗,確定了吹除方案,在地面驗證后可用于在軌補加后的推進劑吹除。
管路吹除也是在地面飛行控制技術人員“指揮”著航天器來完成,任務中,閥門打開順序、時間間隔都必須分毫不差,否則就可能造成推進劑凍結,堵塞補加管路。
“我們的推進劑補加流程動態規劃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確保了補加過程順利進行。”姜萍說。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官方微信(kjcxl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