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20日,美國宇航局“引力探測器B”衛星從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升空。在75分鐘之后,衛星順利進入到642km高的軌道當中,并展開了太陽能板。這一衛星的主要任務是測量地球周圍的時空曲率,以及相關的動量、張量,從而對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和精確性進行進一步的驗證。

“引力探測器B”衛星的核心設備是4個由石英制成的超高精度回轉儀,經過精心打造,號稱是當時人類制造出的最完美、最圓的球體。為了提供一個近乎理想的時空參照系,避免這些回轉儀受任何外力的影響,科學家使它們以電懸浮的方式在真空狀態下旋轉,每分鐘轉速可達1萬次。除此之外,科學家還將回轉儀放置在一個接近絕對零度的環境下,并給它們制作了一個真空的保溫裝置,以便能夠在一個最為安靜的環境中進行運轉,得到最精確的數據。

這些回轉儀將計劃被用來測量地球自身質量以及自轉給其所處時空造成的彎曲和扭曲效應。按照理論假設,隨著時間推移,回轉儀自轉軸會因地球的“短程線效應”和“慣性系拖曳效應”而分別發生偏移,只要通過測量偏移情況,就可以了解地球對其周圍時空到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美國宇航局認為,該衛星的探測結果將會幫助科學家加深對宇宙基本結構的理解,更清楚地看到物理世界與引力理論之間的聯系。

其實,早在195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3名科學家就萌發了有關“引力探測器B”的想法。美國宇航局于1964年正式開始資助這一計劃,在經過長達幾十年的研究、開發之后,終于將這一美國宇航局歷史上耗時最長的探測計劃付諸實施,使幾代科學家夢想成真。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2004年4月20日 “引力探測器B”衛星成功發射

圖文簡介

2004年4月20日,美國宇航局“引力探測器B”衛星從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升空。在75分鐘之后,衛星順利進入到642km高的軌道當中,并展開了太陽能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