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文字雕刻技術歷史悠久,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先寫字后雕刻而成。
青銅器銘文,在澆鑄前需要刻制字范,這種字范當是凸起的反體字,說明當時已有高超的文字雕刻技藝。有的銘文,是由單個字范拼組而成,這對后來的泥活字技術,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青銅器銘文
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也開始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雕版印刷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紙鋪到版上印刷,即為雕版印刷的雛形。
石碑拓印
南北朝時,出現了反體石刻和凸體石刻以及在木板上雕刻一百多字。這些技術,與印版的雕刻更為接近。
凸體石刻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么,它就會很快出現的。如果說自上古以來約4000年的文化發展,為印刷術的發明創造了規范的文字、雕刻技術、物質材料及圖文轉印術等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那么,隋唐文化則為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社會條件。
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工藝過程是:將書稿編訂后,由善書者依版式寫于紙上,經校對后反貼于木板,再由刻工逐字雕刻,即成印版。印刷時將印版和紙張分別固定于刷印臺,用棕刷沾墨均勻施于版面。鋪紙后于紙面給以均勻的壓力,印版上的圖文就轉印到紙張上,從而完成一次印刷。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雕版印刷
《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臺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系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家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后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后周廣順三年,先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
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有七百多種。
印書數量大,品種繁多,除佛經外,經、史、子、集等成為印書的主流。注重校勘,刻印精良,代表了宋版書的特點。由于民間作坊印書的興起,書籍作為商品在社會流通,因而版權保護也提上日程。與兩宋同時期的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地區,也有發達的印刷業。燕京、興慶、平陽等地,是當時著名的印刷基地。宋代時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雕版印刷并沒有被活字印刷所替代,仍一直在古代中國印刷業中占據主流地位。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
中國歷代主要雕版印刷文獻唐代雕版印刷文獻傳世極少,今存年代較早的有武后時代(7世紀末8世紀初)刻《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咒》,至德二年(757)四川成都卞家刻梵文《陀羅尼經咒》,咸通九年(868) 刻《金剛經》,乾符四年(877)和中和二年(882)四川成都樊賞家刻的兩本歷書等。
五代由馮道等奏請在國子監雕印儒家經典《九經》,是官府刻書的開始。繼而有后蜀毋昭裔刻《文選》、 《初學記》、 《白氏六貼》,南唐刻《史通》、《玉臺新詠》以及和凝的自刻文集等。現存五代雕版印刷文獻僅有敦煌出土的《唐韻》、《切韻》等幾種殘本。
雕版印刷術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秀的傳統工藝,最終形成了這種獨特文化工藝;它為后來的活字印刷術開了技術上的先河,是世界現代印刷術的最古老的技術源頭,對人類文明發展和文化傳播有著突出貢獻。雕版印刷術發明后不久,就開始向東方鄰國傳播。13世紀起,沿著絲綢之路向西方傳播,經波斯、埃及向歐洲傳播。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