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西方發明了第一代照排機,到了70年代,國外印刷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激光照排機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可是新中國的印刷行業還一直在沿用畢升的活字印刷。
傳統鉛字架
在鉛排車間里,排字師傅手上需要托著沉重的字盒穿梭于幾十排的字架之間,時間一長胳膊和手都會酸痛;鉛字需要用鑷子一個個地揀出來排列好,一個即使再熟練不過的工人一天也只能排一個版;鉛排車間又黑又臟又有鉛污染,油墨鉆進工人指甲縫里,下了班用硬刷子、洗衣粉都刷不干凈。印刷行業能耗大、效率低、環境污染大問題十分突出。
為了解決漢字的計算機輸入/輸出問題,我國于1974年8月設立了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即748工程),其中就包括了漢字照排,希望能夠利用計算機和相關的光學、機械技術,進行漢字的輸入、編輯、輸出、印刷等操作。
“跨越式思維”發展第四代系統
1975年,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王選聽說了748工程。良好的數學背景讓王選開始思考中文漢字計算機輸入/輸出問題。但此時,王選已經38歲,連副教授都不是,而且還是個“老病號”,每個月領40元勞保工資維持生計。
針對計算機難以用小點描述中文字符這種難題,王選提出了信息壓縮的辦法,即以一種特征來描述巨大的信息量,具體辦法是用線段(筆畫)來描述字形。這種矢量算法是一種根本性的進步,不僅解決了信息量的問題,而且在字形放大時不會出現毛邊。
在考慮漢字信息的高速還原和輸出問題時,王選教授再次有了“跨越式思維”:他毅然跳過當時日本的光機式二代機和歐美的陰極射線管式三代機,創造性地研制國外還沒有商品化的第四代系統,即激光照排系統,將字模以點陣的形式存貯在計算機中,輸出時用激光束在底片上直接掃描打點成字。
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其中漢字字形信息量太大便是最大的難題。因為漢字字模的組合高達100萬個以上,若采用傳統的點陣漢字,儲存量將高達200億位。那些日子,王選滿腦子的漢字,橫豎彎勾,連做夢也盡是筆畫,終于想出了用數學方法計算漢字輪廓曲率的高招。龐大的漢字字模減少了500倍,掃清了研制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最大障礙。
不懼質疑解決問題
1975年11月,北京召開漢字精密照排系統論證會,王選帶病堅持參加。由于身體虛弱,說話困難,由他的妻子代他發言,并用計算機展示了模擬實驗的結果。王選的方案在多數人看來,無疑就是天方夜譚,遭到來自各方“權威”的否定,有人甚至不屑的表示,“王選要搞第四代,我就要搞第八代了。”
為了打破別人的質疑,回家后的王選幾乎放棄所有的節假日,僅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努力用科學數據將自己的方案完善并具體化,將漢字拆分為15個偏旁部首,形成了后來激光照排技術的理論基礎,一步步解決高倍率漢字壓縮和高速不失真還原輪廓漢字等難題。
1976年6月,王選的方案完成了模擬實驗。同年9月,“748工程”中的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研制任務終于正式下達給了王選所在的北京大學。
1979年,精密漢字照排系統的第一臺樣機調試完畢。1980年9月15日,一本26頁的樣書印刷成功,標志著上千年的“鉛與火”的時代的謝幕和“光與電”嶄新時代的開啟。這本小冊子是《伍豪之劍》,完全由王選發明的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排出。這是中國第一本由激光照排技術完成的圖書,也是中國告別鉛字歷程中排出的第一本書。鄧小平同志見到書后,批示“應加支持”。
中文激光照攻城略地
1985年,寓意為“中華之光”的華光電子排版系統誕生。新華社第一次采用華光機排出了新聞日刊。
王選在指導青年科技工作者進行新技術開發
《經濟日報》社印刷廠廠長夏天俊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印刷行業技術革新的動向。他開始和專題小組以及王選聯系,面對重重壓力,他主動提出讓王選教授的“激光照排”技術在《經濟日報》進行相關的實驗活動。1988年7月18日,《經濟日報》印刷廠賣掉了一切鉛作業設備,報紙版面全部采用激光照排技術排版印刷,這在當時引起極大轟動。“《經濟日報》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張用國產中文激光照排技術排版的日報。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長達34000余字的大會工作報告,《經濟日報》用華光系統僅20分鐘就排好版,而其它大報召集了最熟練的鉛字工人,卻花了三四個小時才完成任務。
1991年,方正激光照排系統把外國廠商全部趕出了中國,99%的報社、90%的出版社和印刷廠采用了這一技術。
創新改變世界,激光照排技術的誕生使我國活字印刷發明的上千年之后,實現了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從技術的創新,到企業運營模式的探索,激光照排技術帶給中國的,不僅只是科技的革命。
王選介紹方正電子激光照排系統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當代畢升”發明漢字激光照排
圖文簡介
創新改變世界,激光照排技術的誕生使我國活字印刷發明的上千年之后,實現了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從技術的創新,到企業運營模式的探索,激光照排技術帶給中國的,不僅只是科技的革命。
- 來源: 科普信息化建設3
- 上傳時間:20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