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二戰(zhàn)期間,用作防空洞的倫敦地鐵一幕。
19世紀中葉的倫敦,是世界上發(fā)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但倫敦人當時穿梭市內(nèi)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仍是馬車。由于城市人口的膨脹,倫敦的街道也變得擁擠不堪,以至于有時候坐馬車還不如直接走路來得快。
1856年,倫敦政府決定開始修建地下鐵路。在修建這條世界上誰也沒見過的地下鐵路之前,倫敦各大報章對它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猜測:比如地道會不會塌下來,旅客會不會被火車噴出的濃煙毒死之類。當時的地道掘進方法也很笨拙:先把地上部分的住戶全部搬遷,工人們從地面向下挖掘一條10米寬6米深的大壕溝,用黃磚加固溝壁,再搭成拱型的磚頂,然后將土回填,在地面上重建道路和房屋,耗資巨大。為了把蒸汽機車排出的濃煙引出地下,建好的隧道還要鉆出通風孔。
1863年1月10日,倫敦地鐵正式開始運營,當天就有4萬人成為首批乘客。當時的地鐵只有7個車站,總長5.6千米。地鐵的隧道橫斷面高5.18米、寬8.69米,為單拱形磚砌結(jié)構(gòu)。當時是以蒸汽機車牽引列車。1890年,又建成一條地下鐵道,長5.2千米,隧道為圓形,內(nèi)徑3.1~3.2米,鑄鐵管片襯砌。
在最初的半年時間里,每天搭乘的旅客人數(shù)達到了2.6萬人,當年運送的乘客達到了950萬人次。到2012年,倫敦地鐵在總里程和車站數(shù)量上仍居世界之首,倫敦也因此被稱為“建在地鐵上的都市”。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里程碑”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