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是一部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圖書。它以林則徐主持編譯的不足九萬字的《四洲志》為基礎,將當時搜集到的其他文獻書刊資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論文進行擴編,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為五十卷。1843年1月3日,此書以刻本出版。
《海國圖志》向人們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國地圖,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許多先進科學技術,如火輪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記各國氣候、物產、交通貿易、民情風俗、文化教育、中外關系、宗教、歷法、科學技術等,都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盛贊這是中國人研治“域外地理學”的開山之作,意義重大。
《海國圖志》的作者魏源,湖南人,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他積極要求清政府進行改革,強調:“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同時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志。
《海國圖志》出版后,時人看到了西洋的“堅船利炮”,又看到了歐洲國家的商業、鐵路交通、學校等情況,使中國人跨出了國界,認識近代世界的新鮮事物。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