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年1月17日,本杰明·富蘭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頓。他有一連串的頭銜——作家、發明家、出版商、科學家、外交家、哲學家、啟蒙思想家。有評價說他是十八世紀僅次于華盛頓的名人。

富蘭克林對物理學的貢獻主要在電學方面,是探索電學的先驅者之一。

為了對電進行探索,他曾經做過著名的“風箏實驗”,在電學上成就顯著,為了深入探討電運動的規律,創造了許多專用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充電、放電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詞匯。他借用了數學上正負的概念,第一個科學地用正電、負電概念表示電荷性質,并提出了電荷不能創生、也不能消滅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礎上發現了電荷守恒定律。

在1749年到1751年間,富蘭克林仔細觀察和研究了雷、閃電和云的形成,提出了云中的閃電和摩擦所產生的電性質相同的推測,提出了關于避雷針的建議。這一建議首先于1852年在法國馬利大學得到應用。避雷針的發明不僅可以防止閃電所招致的嚴重危害,同時也破除了迷信,揭示了自然力的真實性質。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706年1月17日 本杰明·富蘭克林誕生

圖文簡介

1706年1月17日,本杰明·富蘭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頓。他有一連串的頭銜——作家、發明家、出版商、科學家、外交家、哲學家、啟蒙思想家。有評價說他是十八世紀僅次于華盛頓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