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20日,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歐洲航天局12個成員國組成的16國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發射成功,從此拉開了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序幕。

當日,哈薩克斯坦北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一聲巨響后,俄羅斯“質子-K”火箭帶著國際空間站主體裝置俄制功能貨艙“曙光”號,在一片火焰和濃煙中緩緩升起,拖著長長的尾巴飛向太空……這一聲巨響,標志著人類太空領域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進入實際裝配階段;這一聲巨響意味著人類在探索、開發太空道路上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此次發射的功能貨艙是由美國宇航局出資、俄羅斯制造的。該艙重約20噸,長13米,內容積72立方米,可用面積為40立方米,是空間站的基礎艙。該艙主要用于連接空間站的各公務艙和生活艙,為空間站提供電源、導航、通訊、溫控等多種服務,可對接4個航天器,是空間站的大本營。

國際空間站重472噸,在軌道運行的平均高度為352千米,展開的尺寸為108.588.4米,相當于2個足球場大小、內部擁有1300立方米,相當于2架波音747飛機的容積,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先進的載人飛行器,耗資近1000億美元。原計劃使用壽命為10-15年,2011年俄羅斯宣布2020年后結束國際空間站使命,讓其墜入海洋。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98年11月20日 國際空間站第一個組件升空

圖文簡介

1998年11月20日,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歐洲航天局12個成員國組成的16國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發射成功,從此拉開了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