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的。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畢升是北宋的一介布衣,現今湖北英山人。畢升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公元1041——1048年,畢升用膠泥制字,把膠泥做成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一個字為一個印。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松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
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個印,以備一版內有重復時使用。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簽,以備檢索。
畢升于1051年(宋仁宗皇右三年)逝世,與其妻李妙音合葬于今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睡獅山之陽。1052年(宋仁宗皇右四年)二月初七日,其子畢嘉、畢文、畢成、畢榮,其孫文顯、文斌、文忠為之立碑。畢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是中國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中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
活字印刷術看似簡單,但發明創造并非易事,且不說把雕版印刷改成活字印刷須獨具匠心,僅就實際操作技術,如造字、排版等問題而言,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這項重要的發明并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后,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社會主流的印刷方式依舊為傳統的雕版印刷。雖然畢升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木活字
在中國古代活字印刷中,除泥活字外,還有木、錫、銅、鉛等金屬活字以及瓷活字,但大量應用的是木活字。雖然畢升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后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采用。
元初,科學家王禎改進行了活字印刷術,發明了木活字。他把每行字夾住,排滿后再用木屑塞緊,省去了畢升固定和取下字印之不便。為了減輕排字工人來回尋找單字的勞動,提高排字效率,王幀還匠心獨運地發明了一種“轉輪排字盤”。他把木活字按韻編號排列在兩架木制的大轉盤里,一架用來放選出的可用字,另一架放普通常用的字。排字工人只要坐著推動轉盤,“左右俱可推轉摘字”。
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王禎在安徽旌德請工匠刻木活字3萬多個,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志》。結果不到一個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效率之高?!鹅旱驴h志》正是有記錄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采用宋元傳統技術。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余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滴跄觊g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于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制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
活字印刷為印刷術之一大革命?;钭钟∷⑿g則在大約十四世紀傳到朝鮮、日本,復由中亞傳至小亞細亞與埃及,并影響于歐洲。
1440年左右,約翰內斯·將當時歐洲已有的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發明了鉛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實質上推進了印刷形成工業化。1584年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并作為他活字印刷術的藍本。
鉛字的活字印刷
之后,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而聲速傳到其他的十多個國家,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十六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俄國的莫斯科,十九世紀傳入澳洲。
活字印刷術最大的貢獻就是使書籍得以廣泛傳播。活字印刷術對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钭钟∷⑿g產生后,大量的文字典籍可以更方便、更準確地保存下來。更重要的是,活字印刷術可為文字提供諸多復本,而這些復本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
有了活字印刷術,整個世界的文化、教育、溝通等等都發生變化了,就中國而言,中國突然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印刷的書籍比起前代成倍的增長,圖書的普及帶動了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中國歷史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