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得過初一,逃不過十五”“十五的月亮十六圓”“臘八粥”……這些耳熟能詳的俗語中,都涉及到農歷——歷法的一種。歷法這個大家族的成員很多,比如農歷、公歷、夏歷、陰歷、陽歷等。它們常常讓讀者頭痛。要解釋這些名詞,必須先從天文學的基礎知識說起。因為歷法實際上就是人們對天象變化的規律性總結;歷法的制訂,往往與當時的認知水平有關。
古今中外有很多種歷法,可謂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歷法,某個朝代有某個朝代的歷法。可以說,離現在愈近,科學愈發達,測試手段愈先進,歷法就愈科學。中國從古到今使用過的歷法,就有一百多種。不過不管有多少種歷法,都可以歸入三大系統:陽歷、陰歷、陰陽合歷。三大系統的主要區別在于計算周期。這個周期有兩種:一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二是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
要真正弄懂三大歷法系統的區別,必須要先搞清兩個天文學概念。第一個是回歸年。據天文學家定義,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即一回歸年;天文學家又精確推測,一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199天,即365日5時48分46秒。如何把小數點后面的部分合理運用到歷法中,是天文學家們精心思考的問題。第二個是朔望月。據天文學家定義,月亮圍繞地球公轉一周即一朔望月;天文學家又精確推測,一朔望月的長度29.530587天,即29日12小時44分2.8秒。同樣,小數點后面六位數直接影響一個歷法系統。
這兩個概念及數據充分說明了古代科學家們在天文觀測上的杰出能力,而把這些數據運用到歷法中,并進一步為農業服務,足以說明他們超凡的思維能力。
天文數據運用之一就是陽歷系統。陽歷即太陽歷的簡稱,是回歸年為計算基礎的歷法。古人制訂此歷時,規定一陽歷年為365日,機械地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或31天。到了近代,又把每年二月規定29或28天。由于一個陽歷年(365天)比一個回歸年(365.242199天)少了0.242199天,長此以往會偏差越來越大。聰明的科學家們便在歷法中規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天,為366天,叫閏年。即使這樣,同實際還有差距,因為0.242199日不等于1/4日,每4年閏1日又比回歸年多出約0.0078日。這么小的數字,一年兩年看不出什么問題,如果過了100年,就會比回歸年多出約19個小時,400多年多出近75個小時,相當于3個整天多一點,所以陽歷歷法又補充規定每400年從100個閏日中減去3個閏日。如此,400個陽歷年就閏97天,比400個回歸年的總長度多2小時53分22.5秒,兩者大體符合。陽歷系統的優點就是季節固定,冬夏分明,便于安排生活,進行農業生產。它的缺點就是與月亮的運轉規律沒有絲毫關系,比如30號晚上可能月明如晝,而15號晚上又往往黑得伸手不見五指。陽歷一直沿用至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歷。
天文數據運用之二就是陰歷系統。陰歷即太陰歷的簡稱,是朔望月為計算基礎的歷法。太陰就是月亮的書名;日月對舉,我國古人便稱日為太陽,月為太陰。一個朔望月29.530587天,兩個朔望月就是59天多一點。為此,陰歷系統就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12個月為一年,共354天。在這里,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兩個問題:一是兩個朔望月比一大一小兩個陰歷月約長0.061天(大約88分鐘),一年要多出8個多小時,這個可不能忽略;二是一個陰歷年與一個回歸年相差11天,這可不是好現象。第一個問題得知,一年多8小時,三年要多出26個多小時。為了補足這個差距,所以規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個大月,5個小月。如此,陰歷每三年19個大月17個小月,共1063天,同36個朔望月的1063.1008天,只相差約2小時25分9.1秒了。第二個問題的直接影響就是,陰歷系統與太陽沒有絲毫關系,陰歷的新年一般是冬季或春季,甚至也可能是夏季。西方的伊斯蘭歷即是屬于陰歷的一種。
陽歷系統沒法判斷月亮的運行,陰歷系統沒法判斷四季,那怎么指導農業生產呢?為此,聰明的天文學家又制訂一種既與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與上回歸年基本相符的歷法,這便是第三種歷法系統:陰陽歷系統。
陰陽歷是調和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周期的歷法,能有效解決陰、陽歷之間的矛盾,所以又叫陰陽合歷。陰陽合歷的天文學基礎來自陰歷:以月亮一次圓缺時間為一個月,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為了解決一個陰歷年與一個回歸年相差11天的問題(即上文陰歷系統的第二個問題),又加入閏月,使得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以調整四季。采用的具體衣服就是“19年7閏”法,即19個平年中加上7個閏年。平年一般有354天或355天(有難度的是,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閏年全年則383天或384天。這樣19年的總天數算起來與陽歷基本一致了。
中國古代科學家創制這種歷法時,發現雖然與四季變化,月亮圓缺符合了,但與農業發展的具體指導還有些差距。為此,他們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比如“立春”就表示,此節氣前后氣候轉暖,春天到來;“雨水”就表示,此節氣前后雨量增多。二十四節氣與陰陽歷相結合,便與農業種植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對農民生產生活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陰陽歷相傳創始于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后來又被農業學家們稱為農歷、漢歷,民間稱為老歷、舊歷,一直沿用至今。與陰陽歷相匹配的天文運用,還有頗具中國特色的天干地支紀年法,以及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