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衣柜,我們從市面上購買到的衣物,有多少是天然織物?答案恐怕比大家想的都要低。據統計,我國2014年人造纖維的使用率已經達到了65%。人造纖維以它的大產量、低價格逐漸侵吞著市場,不斷排擠著諸如棉花、蠶絲等天然紡織原料的生計,我國更是人造纖維的生產大國,占世界產量的50%左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造纖維技術的發展,這個數字只會日漸增高。到底人造纖維是什么?它是怎么出現的?

 

主要的人造纖維生產國(網絡圖)

 

纖維是指那些由連續或不連續的細絲組成的物質,其實,所有的紡織原料都可以稱為“纖維”。我們一直使用的棉花、蠶絲都可以稱為“天然纖維”,天然纖維還包括動物毛、植物的莖葉等。從遠古開始,褪去了體毛的原始人類開始收集野獸皮毛、樹皮草葉等天然纖維編織成衣服遮體保暖。后來,人類慢慢掌握了收集天然纖維并將它們分離精制的技術,這就是人類的紡織歷史。考古證據顯示,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在公元前就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普及了。

人造纖維的構思又是誰提出的呢?這要追溯到1664年,將貢獻歸功于顯微鏡的發明者,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他在自己的《顯微繪圖》一書中談起發明創造的靈感時,曾經天馬行空地幻想過“如果我們能夠找出某種方法,制造一種粘性的物質,然后把它通過網篩拉伸成很長的絲,這種絲的性能或許會比蠶絲還好。”可惜的是,由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太落后,科學家們甚至不能了解纖維的構成,這一美好的設想只能是天馬行空的幻想,就這樣被耽擱了兩百年。

 

虎克(維基百科)

 

從虎克的定義上可以看出,人造纖維是以天然纖維為原料、在人工加工后調配成恰當的紡織溶液,之后再重新塑形的材料。這與合成纖維又有了不同:合成纖維從原料開始就是在實驗室、工廠里制造的。可以說,人造纖維是大自然的饋贈與人類智慧相加的“混血兒”。

虎克的設想誕生兩百年后的1884年,法國人夏爾多內(Hilaire de Chardonnet)在研究蠶病的時候思考起了尋找蠶絲替代品的主意。當時的蠶絲產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蠶們的健康狀況,一旦它們得了什么病,就很難保證供應了。夏爾多內很叛逆地想,為什么我們必須要依賴這些渺小的、脆弱的蠶呢?難道高等的、智慧的人類還不能靠自己解決織物的消費需求嗎?

 

夏爾多內(網絡圖)

 

就是這樣叛逆的想法改寫了人類的歷史。夏爾多內首先將硝化纖維素投入酒精和乙醚中溶解,得到一種叫做火棉膠的粘液,在直徑1毫米的小孔中加壓擠壓,并使之在熱空氣中凝固。酒精和乙醚最終會揮發掉,小孔中擠壓出了一種連綿不斷的細絲,這就是有史以來第一根真正意義上的人造纖維。夏爾多內歡呼:“蠶能夠做到的,人也能做到!”。他極其敏銳地認識到人造纖維的商業價值,于是他辭掉了原本的那份體面的蠶病研究工作,專心致志地開發起這種新型材料來。

 

收集人造纖維的工具(網絡圖)

 

5年后,天才的夏爾多內實現了人造纖維的商業化生產,并于同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示。這種柔軟而鮮亮的面料獲得了追求時尚的法國貴族們的一片贊嘆。

然而,在人造纖維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潛伏著重重危機。被喜悅沖昏頭腦的人們忘記了硝化纖維素原本是一種火藥,它們極其易燃;趕時髦的女士們很快穿上了這種劃時代的新衣裳,在一次宴會上,悲劇發生了——正當人們圍著一位穿著人造絲裙子、洋洋得意的女士贊揚時,觀眾煙草的火星落到了裙子上,衣服立即熊熊燃燒了起來,將那位尊貴的女士無情地吞噬了。當營救人員趕到時,那位女士已經不幸身亡。

換了別人,或許會從此一蹶不振,但堅韌的夏爾多內沒有放棄。他相信自己會找出解決辦法來。在努力試驗過后,他果然成功地去除了硝化纖維素中的易燃物質,制造出了安全的人造纖維。1891年,他在法國創立了夏爾多內絲織品公司,從此被譽為“人造纖維工業之父”。不過,這個時候的人造絲并沒有滿足最初虎克那“人人都用得起”的愿望,它們比最高級的天然蠶絲都要貴。眼見夏爾多內發了大財,許多的后來者紛紛加入到這個行業來,大家各顯神通,不斷用新的創造發明來降低制造成本,不斷的市場競爭令人造纖維迅速地朝價廉物美的方向飛馳。

 

夏爾多內制造的安全人造纖維(網絡圖)

 

除了硝化纖維素之外,人造纖維還有許多不同的品種,制備方法、手感質地、功能用途都有很大不同。1899年,德國人奧北布奇(Oberbruch)首先發明了用銅氨法來生產銅氨纖維,銅氨纖維非常純凈,但銅氨的價格比較貴,在成本上無法與傳統的硝酸纖維競爭,因此只用于少數高級紡織品和醫學人工腎。

 

人造纖維的廣告畫報(網絡圖)

 

20世紀初開始,人造纖維就變得更加離奇了。1904年,藥劑師托登漢(F. Todtenhaupt)發明了從牛奶中提煉酪素蛋白質以制備酪素蛋白質纖維的方法。也就是說,人們都能用牛奶來制造衣服了!不過這個技術直到30年代才在意大利發展成熟。1938年至1948年,英國、美國、日本相繼利用牛奶、花生、大豆、玉米等常見的天然原料合成了蛋白質纖維。這些蛋白質纖維又被稱為人造毛,它們和羊毛特別像,而且擁有比天然羊毛更加優越的性能:它們不易皺縮、不易蟲蛀,便于保存,唯獨保暖性較之欠缺一些。不過,可惜的是,它們最終沒有被推廣成功——成本還是太高了。經濟效益是最靈驗的試金石,它大刀闊斧地浪里淘沙,彰顯著人類科技的飛速進步。

現在,品種繁多的人造纖維已經能夠完美模擬棉、麻、絲、毛的手感,它們更容易上色,而且效果更加鮮艷;它們不僅柔軟、順滑、涼爽,還能隔熱,所以在酷熱且濕潤的環境里,它們通常是制衣首選的面料。智慧的人類會不會創造出更加優良的材料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蠶能夠做到的 人也能做到

圖文簡介

現在,品種繁多的人造纖維已經能夠完美模擬棉、麻、絲、毛的手感,它們更容易上色,而且效果更加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