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都已經無法離開互聯網。我們可以隨便截取一個上班族的一天來看看,從他早晨睡醒開始,去廁所也會拿手機刷微博刷朋友圈,這似乎已經成了很多年輕人的習慣,沒有網絡恐怕連方便都不方便;出門之前,使用公交車定位軟件看看自己要乘坐的公交車到哪一站了,或者使用打車軟件預約好出租車;上班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辦公室里每一項工作都需要使用到網絡,發送電子郵件,處理門戶日常;下班后回到家,去網上看一會更新的電視劇或者綜藝節目,直到睡覺。這一天都跟網絡密不可分,甚至有學者使用了“人們被困在了網中,越纏越緊,總有一天會窒息”的喟嘆。大家不要誤會,這篇文章無意去抨擊這個現象,那是社會學家做的事,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帶領大家一起回顧一下互聯網從無到有的過程。
互聯網也許會影響人類的進化
提起互聯網,很多人腦海中會反映出三個一模一樣的英文字母:WWW。WWW指的是萬維網,跟互聯網并非同一個概念。萬維網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是互聯網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很多前沿科技都是因為戰爭,互聯網也不例外。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甚至是美蘇冷戰時期的產物。上世紀60年代,剛剛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的各國都在逐漸復蘇,其中以受戰爭影響最小且獲利最多的美國為首,各個發達國家都投入了大量資金在新式武器的研究上,另外一個超級大國蘇聯自然也不甘落后。大家都知道衛星和登月就是兩國之間競爭的產物,卻很少有人知道互聯網也是在這次冷戰中誕生的。
互聯網成為我們生活的方式
1962年10月發生了古巴核導彈危機,美國和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也隨之升溫,核武器的威脅一下子籠罩了各國居民,為他們的日常生活蒙上了一層散不開的陰翳。在這種國際背景和社會環境下,美國成立了“實驗室冷戰”。因為人們普遍認為,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將決定世界的格局和國家的走向。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則依賴于電子計算機領域的發展。因此美國向各種商業性組織和大學提供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電腦中心互聯以共享數據的思想開始萌芽。
所謂數據共享在當時理解就是并聯,就如同電路一樣,如果一排路燈采取串聯的方式,一個路燈出現故障,所有的路燈都要遭殃。美國國防部擔心如果有把所有的數據都保存在軍事指揮中心,一旦中心被蘇聯方面破獲并且搗毀,那么全國的軍事指揮和部署都將處于癱瘓狀態,整個軍隊就成了瞎子。基于這種考慮,他們設想設計一種分散式的指揮系統,由許多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其他指揮點被摧毀后剩余的指揮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系。
了解過互聯網歷史的人都聽說過阿帕網,這跟互聯網有什么關系呢?
想要知道兩者之間的關聯,首先要清楚阿帕網是什么?阿帕網,英文拼寫為ARPA,翻譯過來是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1969年,美軍在ARPA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臺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這次聯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并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異構網絡的TCP/IP協議,并且對外開放,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互聯網。
互聯網區域連接概念圖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利用ARPA發展出來的TCP/IP 的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很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局域網并入NSFnet中。到今天,NSFnet已成為互聯網的重要骨干網之一。
我們所熟悉的萬維網,馬上就要登上歷史舞臺。
1989年3月,蒂姆·伯納斯-李在CERN①的辦公室里編寫了第一份萬維網項目開發計劃。計劃書名為《信息管理:計劃》。在這份計劃書里,蒂姆定義了萬維網的核心概念。計劃書中描述的“超文本項目”即為“萬維網”,而“超文本文檔”中的“網絡”就是我們今天再熟悉不過的“瀏覽器”。到了90年代初期,互聯網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網中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但這時互聯網主要應用于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學校等 ,還未普及到個人用戶上來。
萬維網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網絡,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互聯網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互聯網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互聯網子網用于任何的商業用途。至此,互聯網開始走入千家萬戶,經過僅僅二十幾年的演變,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①CER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