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度量衡的秦始皇
身高約一丈的大禹,是最早的度單位。他也是“丈夫”的始祖。
商鞅銅方升
早期天平原理的產物——權衡
所謂度量衡,是指日常生活中用于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計量長短的用的器具稱為度,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
中國古代主要以度量衡和時間為主要內容的計量技術。其中,度量衡與數學、物理、天文、律學、建筑、冶煉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
度量衡大約誕生于原始社會末期。最初的度量衡單位與人體相關,史載為“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很顯然,這個很不科學,因為老人、青年和小孩的手不同,男人和女人的手也相異。聰明的中國人也考慮到這一點,便找了個標準——名人。“身為度,稱以出”,《史記·夏本紀》載,夏朝初期,就以大禹的身高為標準長度,進而統一量和衡。大禹身高成了最早的法定度單位。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并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各國有各自不同的度量衡單位制和不同的度量衡器具系列。如容量單位:魯國為釜、庾、秉;齊國為升、豆、區、釜、鐘;秦國為升、斗、桶;魏國為斛、斗、益。即便在一國之內,單位量值也不統一。如齊國掌握實權的卿大夫陳氏,就創立了一種五進位的容量制——“家量”新制,取代“公量”舊制。其中,區、釜、鐘的容量分別比“公量”增大25%、56%、56%。由于當時單位制的不統一,勢必造成單位量值歧異,給經濟貿易以及技術文化的交流帶來不便、甚至混亂。
春秋中期,各國通用的度單位中,最實用的是尺、仞等。仞與尺的比例關系,一向沒有明確的定數,說一仞為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的都有,一般認為是八尺。由此可見“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語)中懸崖之高。夏商朝代,容量單位用人的身體計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兩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單位;春秋初期,各國在度的基礎上發明了專用的升、斗、斛、豆、區、釜、鐘及溢、掬等計量單位。春秋初期,各國流行用銖、兩、斤、鈞、石作為重量的單位,但標準不同。春秋晚期,楚國人發明了一種小型衡器——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一銖重0.69 克,一兩重 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約500克,為楚制二斤。這其實是介于天平和桿秤之間的衡器。戰國時期,各國不僅廣泛使用衡器,對杠桿原理也有透徹的認識,比如《墨經》中即有對衡器的精辟論述。
度量衡的標準不一,導致各國商品流通極為困難。統一度量衡的歷史重任,便落到秦始皇的肩上。因為決心統一全國,也要統一文字、貨幣,統一度量衡只是計劃中的一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參照的是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的標準。著名的商鞅變法包含很多內容,其中一項即是統一秦國的度量衡。秦國當時在經濟文化和生活習俗上均落后于中原各國。“始秦戎狄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史記﹒商君列傳》)商業活動離不開度量衡。為了使秦國在商業交往中得到便利,商鞅必然要用各國通行的標準來統一秦國的度量衡,以使秦國與中原各國首先在經濟上“接軌”。 公元前344年,官居卿相的商鞅親自督造了標準量器——銅方升,上面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為升”的字樣,升就是秦國當時標準的量度單位。方升遺存至今,據實測,方升共201毫升。《考工記》中詳細記載了制作方升時冶煉青銅和鑄造的技術條件及所包括的各個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之所以商鞅在度、量、衡三種計算標制中選擇造量器,是因為他深深明白,“民以食為天”,國家最重要的收賦是糧食,人們生活最重要的也是糧食,糧食的收付必以容量來計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各諸侯國后,便頒發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同時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根據對現存的秦代容量器和權衡器測量,秦代的單位量值,1尺合23.1厘米,1升合200毫升,1斤合250克(1兩為15.625克)。這個單位量值從商鞅到東漢末年,延用了四、五百年。
在具體實施上,秦始皇命令丞相隗狀、王綰、李斯等“法度量,則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并規定凡“舟輿所載,日月所照”都要遵照執行。為了表示統一度量衡的決心,他用四十字詔令,用統一的官方格式和小篆體鑄刻在度量衡器物底部;同時,朝廷監制了成套的度量衡標準器頒發到全國各地。接著,秦始皇命人在《秦律》中的分支律法《效律》中,嚴格規定了衡器和容器的允許誤差范圍,超差的就要對主管人員罰以兵器鎧甲或盾牌。
秦始皇雖然是出名的暴君,但他統一度量衡幾乎成為有口皆碑的歷史功績。他主持統一的度量衡,經漢初丞相張蒼改進、完善后,形成典籍,被歷代遵循,奉為圭臬。
度量衡的統一,是中國計量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當時秦國的政權。
第二,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尤其對秦朝以后度量衡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改變了戰國以來度量衡的混亂局面,為后世商品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從這方面講,我們現在能在市場上公平地買到想到的東西,也是統一度量衡的結果。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