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研制背景: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皟蓮棥敝械囊粡検窃訌?,后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合稱核彈;另一彈是指導彈; “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在20世紀50、60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毅然作出研制“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決策,并確定“兩彈一星”的研制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家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圣而偉大的事業中來。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皟蓮椧恍恰笔聵I的成功發展,不僅促進了國防事業的發展,而且帶動了科技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吃苦耐勞、勇于創新的科技隊伍,在動蕩的時期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信心。

“兩彈一星”研發時我國處于嚴重動蕩時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面臨嚴峻的國際局勢。朝鮮戰爭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曾叫囂:“如果不能安排停戰,美國將不再承擔不使用核武器的責任?!蓖瑫r,美國還同蔣介石簽訂《共同防務條約》,提出假如臺灣海峽安全受到威脅,他們有權使用原子彈的一系列誑語。美國的核訛詐政策,引起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強烈反對。

1951年10月,居里夫婦的女婿、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委托即將回國的中國放射化學家楊承宗轉告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你們就必須要有原子彈,原子彈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彈的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他還將親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準源送給楊承宗,作為對中國開展核科學研究的支持。

 

 

為了反對美國的核訛詐,毛澤東主席強調指出:“我們今天要比昨天更強大,我們不僅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還要有原子彈。”

1964年10月16日,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下,經錢學森、鄧稼先等一大批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終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彈;原子彈爆炸兩年后的1966年10月27日,中國首次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1967年6月17日凌晨,中國第一顆氫彈又在羅布泊試驗靶場上空爆炸成功,成功實現了導彈、氫彈與原子彈的結合,這是中國核武器的一個飛躍,標志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獲得成功。

1957年10月間,中蘇兩國正式簽訂了關于國防新技術方面的協定,同時蘇聯方面以此作為給毛澤東第二次訪蘇時的禮物。蘇聯向中國提供一枚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及圖紙資料,提供包括原子彈、導彈在內的部分尖端武器的制造技術,并派專家幫助中國開展研制工作。1958年,中國的核工業正式上馬。

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正式致信中共中央,單方面撕毀了已達成的協議,宣布:中斷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兩年后看形勢發展再說。7月26日,蘇聯決定撤走全部在華工作的200余名專家,停止原定設備的供應,帶走全部圖紙資料。

經過中國人民自主不懈的努力,1964年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上空騰空而起。

 

 

第一顆氫彈與第一顆原子彈相繼成功爆炸:

1966年6月,僅隔三年,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順利進行。隨著中國導彈家族的發展壯大,人民解放軍的一支新兵種——“第二炮兵”部隊宣告成立。四個月后,便進行了核彈與導彈“兩彈”結合的發射試驗。我國第一顆帶核彈頭的地地導彈的發射成功,又一次使世界震驚!

 

 

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使中國逐漸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皷|方紅一號”衛星是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按時間先后順序,我國是繼蘇、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用自制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兩彈一星”發展歷程的民族意義:

“兩彈一星”的發展歷程經過11年艱苦探索和努力攻關,最終取得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創造能力,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訛詐和核壟斷,奠定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振奮了國威、軍威,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中國土地上燃起的又一片星星之火 兩彈一星

圖文簡介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皟蓮椧恍恰笔聵I的成功發展,不僅促進了國防事業的發展,而且帶動了科技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