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1809~1882),出生于英國西部施魯斯伯里一個世代為醫的家庭,達爾文從小就愛打獵,采集礦物和植物標本。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同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小獵犬)號軍艦環球考察,達爾文以“博物學家”身份自費搭船開始考察活動。

這艘軍艦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于1836年10日回到英國。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

達爾文

1859年11月24日,在英國倫敦,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這一天,倫敦眾多市民涌向一家書店,爭相購買一本剛出版的新書。這本書的第一版1250冊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

這本轟動一時的新書就是《物種起源》(全名:《論借助自然選擇(即在生存斗爭中保存優良族),它是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終于寫成的。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同時也標志著進化論的正式確立。

達爾文在1859年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書中討論了育種學、生態學、古生物學、生物地理學、動物行為學、形態學、胚胎學、分類學等許多領域的大量現象,揭示出各種生物之間具有親緣關系,物種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通過“伴有修改的代傳”而發生變化。

物種起源

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

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當時絕大部分讀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都很快地接受了這個事實。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論,成為生物學研究的基石。

這一點,早已被生物地理學、比較解剖學、比較胚胎學、古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觀察、實驗所證實,甚至在實驗室、野外都可以直接觀察到新物種的產生。

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生物都有繁殖過盛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須“為生存而斗爭”。在同一種群中的個體存在著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就被淘汰。經過一代代的自然環境的選擇作用,適應的變異逐漸積累,導致新物種的產生,造成了奇妙多樣的生命形態。

但是,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自然選擇的使用范圍并不象達爾文設想的那么廣泛。自然選擇是適應性進化(即生物體對環境的適應)的機制,對于非適應性的進化,有基因漂移等其他機制。也就是說,不能用自然選擇來解釋所有的進化現象。考慮到適應性進化是生物進化的核心現象,說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也是成立的。

對比拉馬克學說基于了大量的猜測與假說,達爾文在論證觀點時,運用了大量的事實論據。一方面,當他并不能提供事實何以如此發生的機制時,他便聲明,目前的科學尚不能解開事實之謎;同時,他動用各方面的大量材料來證明這是事實。比如關于遺傳,他說:“遺傳的法則是不可思議的,這是未來科學的事情。”自己無法回答的,就不輕易猜測和下結論,以避免讓無把握的猜測降低理論的可靠性。但變異和遺傳的事實是客觀存在、抹殺不了的,于是達爾文就將豐富的材料擺在讀者面前,這就使人讀來不能不信,而把對原因的探討寄希望于未來的科學。

另一方面,當他解釋事實發生的原因,說明自己的理論時,盡量搜集各方面、各種學科的研究成果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樣做無疑增加了新理論的可信性。在他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一書中,其材料的豐富和翔實充滿字里行間,不難看出達爾文駕馭事實的功力深厚和用心良苦。

即使如此,《物種起源》的出版還是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轟動。

    達爾文雀,1835年9、10月間達爾文環球航行首先發現。“達爾文地雀”促進了達爾文成為一名進化論者。

達爾文創立了科學的生物進化學說,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第一次對整個生物界的發生、發展,作出了唯物的、規律性的解釋,推翻了特創論等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在生物學中的統治地位,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個革命變革。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及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遺傳學、動物行為學、行為生態學、社會生物學以及進化人類學等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社會結構、動物社會行為、動物行為演化以及動物文化現象等廣義生物學主題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初步打通了橫亙于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理論鴻溝,達爾文進化論才能夠在生物的、社會的和文化的三個層次對人類活動進行全面解釋,最終為其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歷史上從未有一本書受到如此此熱烈的喝彩與追捧,達爾文的偉大思想在過去曾是笑談,而現在卻是人們的共識,《物種起源》的巨大影響遠遠超出了生命科學本身,已經成為人類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燈塔。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科學著作——《物種起源》

圖文簡介

達爾文(1809~1882),出生于英國西部施魯斯伯里一個世代為醫的家庭,達爾文從小就愛打獵,采集礦物和植物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