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9年夏季的一天,在美國盧維林園的西奧倫治研究所里,科學家愛迪生正饒有興趣地與研究人員們討論關于發電機研制的相關問題。研究所共100多人,有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等;許多重大發明如打字機、電燈、X光透視機等就是靠這個集體完成的。愛迪生把電燈推廣到紐約等城市后,便帶著研究所人員投入到發電機的改良中。他們為此開了好幾次會。

“如果有一種不充電就能讓車跑100英里的電池就好了!這樣我們就不用研制發電機了。”愛迪生突然說道。

“那不可能。充電電池最多可讓車跑5英里,并且還容易引發事故。”一位技術人員說。

“沒什么不可能的。難道研究電池比改良發電機還難?”愛迪生攤出雙手。

“這個倒不知道。不過聽說很多人都研究過電池,但都以失敗告終。”

“失敗正是我想要的,它與成功一樣重要。只有我在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后,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愛迪生斬釘截鐵地說。

愛迪生喜歡奇思妙想,也喜歡把奇思妙想付諸實踐,這可能是他一生能擁有一千多項發明的主要原因罷。這次會議后,他調整方向,決定發明一種供汽車長久行駛的蓄電池。愛迪生細細地梳理電池的歷史,居然發現電池已經誕生了一百年。公元1799年,英國人伏打在偶然的機會發明了濕電池;18年后,英國科學家赫勒森發明了干電池;1860年,法國科學家普朗泰發明了可以反復充電的電池,被稱為蓄電池。這種蓄電池很受市場歡迎,已經運用到火車、潛艇上。它的缺點也很明顯:雖然鉛和硫酸進行化學反應產生電,但電力非常有限;硫酸的腐蝕性太強,鉛被腐蝕之時,也是電量耗盡之時。

對癥下藥,愛迪生決定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找一種堿性溶液來代替目前蓄電池里的酸性溶液;二是找一種或幾種化學物質來代替鉛,此類物質要適合與堿性溶液發生化學反應。

知易行難。從此時開始,愛迪生陷入沒日沒夜的研究工作中。一天,一個朋友來拜訪愛迪生。他正坐在實驗室前,桌上擺滿試驗用的小電池。當時試驗已經失敗了九千次。朋友惋惜地說:“你花這么大力氣,是不是沒有結果呀。”愛迪生笑著說:“有結果。結果就是,我至少知道有幾千樣物質不能代替硫酸!”

 

 

做這些實驗,用量最大的是敞口酒杯,每次都要用400只,每次至少打破90%。某次試驗失敗后,助手指懊喪地說:“尊敬的愛迪生先生,我們所有酒杯都打破了,還能做什么?”愛迪生望著大堆玻璃屑,堅定地說:“我們還能做的事兒,就是再弄400只酒杯。到我妻子那里支錢吧!”

愛迪生具有超乎常人的精力。不知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也不知攻破了多少個難關,他終于在蓄電池研究上找到了突破口:用燒堿(即氫氧化鈉)代替硫酸溶液,用鎳和鐵代替鉛。這種電池的優點有三,一是不易腐蝕,二是耐震,三是延長了使用壽命。

好景不長。這種新型蓄電池正式上市不久,愛迪生就聽說會電池有漏電現象。一貫作風嚴謹的他毅然關閉工廠,停止生產,重新開始。試驗再次進入拉鋸戰。到1905年,愛迪生已經進行了10296次堿性電池試驗;1906年、1907年又過去了,成功仍然遙遙無期。當妻子提出暫時放棄堿性電池的研究時,愛迪生搖搖頭,堅定地說:“得不到我所需要的,我永不停止。”時間進入1909年夏季,也就是第一次關于電池的會議的第十年,愛迪生帶領團隊終于克服了堿性電池漏電的現象,發明了一種最新型的堿性蓄電池。這種一次性蓄電池可以讓汽車跑100英里以上。

上天和愛迪生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正當他決定大規模生產這種堿性電池時,營銷人員在會議上報告,汽油已經開始走俏市場,汽車很快就不再需要電池。愛迪生無奈地聳聳肩。

 

 

事情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愛迪生發明的堿性電池在市場上嶄露頭角后,受到商家的極大關注,因為世界上需要耐用電池的地方太多了。很快,礦工戴的照明燈,海洋浮標上的燈,鐵路上的信號燈等都用上了愛迪生發明的堿性電池;而福特公司的老板亨利·福特專門向老朋友愛迪生下了一筆訂單,堅持讓T型車用這種堿性電池。

愛迪生很快便投入到有聲電影改良工作中,對鎳鐵堿性電池不再關注。世界永遠在進步。1971年,“太陽能光伏之父”奧維辛斯研制出金屬氫化物鎳電池,也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鎳氫電池。鎳氫電池不但生產成本低,而且電容量高,環境污染小,將電池引領到一個全新的時代。目前,市場上有二十多種不同類別的電池,鎳鐵堿電池占了一席之地。為了紀念這位不辭辛苦的發明家,人們便把鎳鐵堿電池叫做“愛迪生蓄電池”。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發明大王舉世貢獻之鎳鐵堿電池

圖文簡介

愛迪生喜歡奇思妙想,也喜歡把奇思妙想付諸實踐,這可能是他一生能擁有一千多項發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