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簽名人艾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經過鄭重的考慮后特此宣布,下文是關于處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財產的遺囑:在此我要求遺囑執行人以如下方式處置我可以兌現的剩余財產:將上述財產兌換成現金,然后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以這份資金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度中為人類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將此利息劃分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一份獎給在醫學和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現的人;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最后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物理獎和化學獎由斯德哥爾摩瑞典科學院頒發;醫學和生理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頒發;文學獎由斯德哥爾摩文學院頒發;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舉產生的5人委員會頒發。

對于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不予任何考慮,也就是說,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誰最符合條件誰就應該獲得獎金,我在此聲明,這樣授予獎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這是我唯一有效的遺囑。在我死后,若發現以前任何有關財產處置的遺囑,一概作廢。”

相信大家看了這段話,已經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吧?沒錯,這是一份遺囑,一份堪稱世界上最偉大的遺囑。這份遺囑,直接關系世界上最重要獎項的誕生。這個獎項就是萬眾矚目的諾貝爾獎。

在許多人心目中,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人心中,諾貝爾獎總是充滿著崇高色彩,人們對獲獎的科學家敬仰有加。多少人在殷切期盼著登上諾貝爾獎的獎臺,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諾貝爾獎章。

諾貝爾獎的設立,對物理學、化學、醫學的發展曾經起過并且仍將起到重要的激勵作用。得獎的科學家,他們的科學成就幾乎都是在科學發展史上首創的,對科學的進步的貢獻是巨大的。

顧名思義,諾貝爾獎就是為了紀念杰出的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和企業家。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藥的發明最為聞名,他不僅從事研究發明,而且進行工業實踐,興辦實業,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諾貝爾在炸藥方面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公元1848年,他在發明家父親、弟弟耶米爾的支持下,開始了艱難的炸藥研究之路。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他終于研制成功一種威力很大的炸藥,也就是最初版的高爆安全炸藥,又稱高爆炸藥。公元1867年,諾貝爾建立了高爆炸藥生產工廠,向全世界推銷自己標榜的高爆炸藥。從此,人們結束了手工作坊生產黑色火藥的時代,進入了高爆安全炸藥的大工業生產階段。公元1887年,諾貝爾把少量的樟腦,加到硝化甘油和火棉炸膠中,發明了無煙火藥。無煙火藥爆炸力大,爆炸時燃燒充分,煙霧很少。高爆炸藥像導火索一樣,引爆了導致社會財富高速增長的真正的“工業革命”。

諾貝爾一生之中299種發明專利,其中有129種是關于炸藥的。鑒于他在炸藥方面的巨大成就,后人稱之為“炸藥大王”;人造化學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諾貝爾的名字來命名的;而他的事跡還被列入國標蘇教版語文第九冊(五年級上冊),供后人世代學習。

諾貝爾逝世前,立囑將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五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這便是聞名世界的諾貝爾獎。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并于次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杰出的環境成就獲得者,該獎于次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首次頒發。

諾貝爾獎的發獎儀式都是下午舉行,這是因為諾貝爾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為了紀念這位對人類進步和文明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1901年第一次頒獎時,人們便選擇在諾貝爾逝世的時刻舉行儀式。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樸,每年出席的人數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須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莊重的晚禮服;儀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意大利小鎮圣莫雷(諾貝爾逝世的地方)空運而來。

每次獎金發多少的標準是什么呢?這要看當年的投資收益情況,也跟諾貝爾當年的愿望有很大的關系。當初諾貝爾先生認為,一個科學家如此努力,為自己的研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應該得到豐厚的獎金,于是將獎金設定為瑞典當時一位教授級別的研究者20年的薪水,能保證這位研究者即使20年拿不到薪水還能進行自己的研究。

瑞典皇家工學院院長佛勒斯特姆教授曾經說過:“科學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獲獎,重要的是做有趣的科學研究。諾貝爾獎得主們自己也許都沒意識到今后會獲獎,他們只是在研究上充滿好奇心,執著地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能夠在瞬息萬變、追潮逐浪的世界里淡定獨處,自覺摒棄外在的干擾和雜念,以追求單純的科學為目標,努力探索科學的奧秘。一個人如果能在旺盛的好奇心和單純的求知欲驅使下從事科學活動,哪怕他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也是實踐了這種科學精神,是值得我們敬仰的。

2015年為止,各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科學家以美國人最多,共317人,英國居第二,97人,德國居第三,89人。他們都是以諾貝爾為榜樣,推動人類進步的人!

 

以發明高爆炸藥聞名的諾貝爾

 

首屆獲獎者倫琴精制紀念銀幣

 

諾貝爾獎紀念金幣

 

諾貝爾將頒獎會一幕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諾貝爾獎始末

圖文簡介

諾貝爾獎的設立,對物理學、化學、醫學的發展曾經起過并且仍將起到重要的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