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特發(fā)明蒸汽機的故事眾所周知,我們知道,蒸汽機利用的是蒸汽的能量,將其轉(zhuǎn)化為機械功(就是往復式運動)。18世紀的工業(yè)革命因其而起,十九世紀最早出現(xiàn)的機車也是以蒸汽推動的,蒸汽機車的稱霸機車界的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jié)束。

蒸汽機車是利用蒸汽機,把燃料(一般是煤)的化學能轉(zhuǎn)化為熱能,在把熱能轉(zhuǎn)化為機械能,從而使得機車運行的一種火車機車。它主要是由鍋爐、蒸汽機、車架走行部和煤水車四部分組成。

作為陸地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的鐵路最早起源于英國。鐵路初創(chuàng)時期,蒸汽機是作為唯一的牽引動力的。蒸汽機車的發(fā)展歷史很漫長,期間不乏天才的設想,而喬治·史蒂芬孫——鐵路之父,蒸汽機車的鼻祖開創(chuàng)了鐵路紀元。

估計不少人會猜測,這么復雜的機器,肯定是位才華橫溢的科學家發(fā)明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家庭貧困,斯蒂芬孫從小被剝奪了上學的權力,8歲便開始替人放牛,賺錢補貼家用。后來還因為補習文化知識,以18歲的年齡跟一群七八歲的孩子讀小學,而被人譏笑為“爸爸學生”。

那么,史蒂芬孫是怎么克服困難,制作出蒸汽機車的呢?

1781年,斯蒂芬孫生于英國北部產(chǎn)煤區(qū)諾森伯蘭附近的華勒姆村,爸爸是個煤礦工人,在蒸汽機房里燒鍋爐,微薄的工資養(yǎng)活全家八口,從這點也能看出這個貧困的家庭是負擔不起他的學費的。

從小,斯蒂芬孫對機器就有濃厚的興趣,每次給父親送飯的時候,它都會盯著鍋爐看上半天,機器轟轟轟運轉(zhuǎn)的聲音讓他挪不開步子。每天給父親送飯成了他最開心的事情。放羊的時候,他也常常望著遠處煤礦的抽水機發(fā)呆,看著機器桿一上一下地運動,水就神奇地被抽上來了。回到家中,自己玩耍的時候,他還常常把泥巴捏成蒸汽機的模樣,汽筒、活塞、還有輪子,活靈活現(xiàn),跟真的差不多。

14歲的時候,斯蒂芬孫跟著父親來到了煤礦當燒鍋爐的學徒,可以天天和蒸汽機打交道:添煤、加油、擦拭機器零件,斯蒂芬孫開心極了。后來,得知自己一直觀望著的抽水機也是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從此更加癡迷蒸汽機。有時間就走近機器,一遍遍地看它是怎么運轉(zhuǎn)的,機械師們拆卸機器的時候,他也在一旁留意著,下班回家,他還學著小時候的樣子,用泥土做蒸汽機的模型,思索設計原理,為什么是這個形狀,怎么運轉(zhuǎn),每個部位都有什么用途,可不可以被替代,等等。

看得多想的多了,雖然沒讀過書,但是聰明的史蒂芬孫對蒸汽機也多了不少了解,然而,問題也是越積攢越多,尤其是理論知識。但是羞澀的他不好意思跑去問機械師,他們可能多少有點看不起他,沒什么耐心解釋原理。

他也想成為像機械師那般熟悉蒸汽機的人,怎么才能成功呢?史蒂芬孫發(fā)現(xiàn),機械師們都常常看書,他心里嘀咕:知識、學問都應該是從書本中來的吧?有一次,趁著機械師不在,他偷偷地把書拿了出來,翻了翻,卻因為目不識丁如同讀天書。

沒有文化對史蒂芬孫來說,不是可怕,是痛苦。他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文化知識,這時候,他已經(jīng)18歲了,他在礦區(qū)的一所學校報了名,白天在煤礦當學徒,工作之余還要刷補皮鞋、修理鐘表,協(xié)助爸爸一起養(yǎng)家糊口,到了晚上,就去上夜校。

史蒂芬孫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的,雖說充實,但也辛苦,還要接受其他人的冷嘲熱諷:18歲的大小伙子,還讀一年級,真是不知道害臊!史蒂芬孫全都不放在心上,只是默默地算術、識字,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終于能斷文識字了。然而,有了進步后,他并沒有停止腳步,又找來不少科學書籍,學習數(shù)理化。有了基礎之后,再翻看有關機械原理的著作簡單了不少。學習讓史蒂芬孫技術方面有了長進,1803年,他被提升為煤礦的機械修理工。

為了探究清楚蒸汽機的原理,史蒂芬孫還不辭辛苦地跑到1500多里外瓦特的故鄉(xiāng)蘇格蘭打工,一年多的學習不僅讓他更熟悉蒸汽機,還讓它掌握了煤礦里各種機器的性能,收獲頗豐。

很多時候,機器出了故障,礦上的機械師們找不到毛病出在哪里,都會找史蒂芬孫前來解決,他每次也能不負眾望地找出故障,修理妥當。很快,他又被提升為機械工程師。

 

 

之后,史蒂芬孫就開始研究其火車,之前的這些奠基派上了用場,史蒂芬孫成功研制出了蒸汽機車:

1814年,第一輛蒸汽機車“布拉策號”試運行成功。

1825年9月27日,史蒂芬孫親自駕駛他和別人一起設計制造的“旅行者號”蒸汽機車在新鋪設的鐵路上試車,并獲得成功。

不過,史蒂芬遜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才發(fā)明出蒸汽機車的。如若沒有瓦特發(fā)明的設有與汽缸壁分開的凝汽器的蒸汽機,不會有蒸汽機車的出現(xiàn);更值得他感謝的是英國的特里維西克,早在1801年,他就提出了可移動的蒸汽機的概念,并設計出蒸汽動力車,于次年獲得了專利,這輛蒸汽車被稱為“噴氣的家伙”,燒煤是它的動力,可以承載6-8個人。1803年,這種利用軌道的可移動蒸汽機首先在煤礦區(qū)出現(xiàn),這就是機車的原型。

 

 

前人的經(jīng)驗和教訓讓斯蒂芬森有了方向,機車不斷地被改進,終于,1829年創(chuàng)造了時速高達46公里/時的“火箭”號蒸汽機車,機車拖著一節(jié)承載著30位乘客的車廂。

 

 

蒸汽機在交通運輸業(yè)中的應用,宣告了“火車時代”的到來,人類的活動范圍被迅速地擴大了。按著工作性質(zhì),蒸汽機車可以分為客運機車、貨運機車、調(diào)車機車三種。后來,蒸汽機車就被內(nèi)燃機車和汽輪機車等取代,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世界上使用蒸汽機車的國家就所剩無幾了。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里程碑”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爸爸學生的發(fā)明 蒸汽機車

圖文簡介

蒸汽機在交通運輸業(yè)中的應用,宣告了“火車時代”的到來,人類的活動范圍被迅速地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