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了電影,人類生命又可以延長。”某部影片有這樣的臺詞。作為當前社會的一種高級視聽享受,電影是提高我們生活質量的主要途徑之一。

電影從誕生到現在,不過一百多年時間。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埃兄弟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影片《火車到站》后一段時間里,人們看到的電影只有畫面沒有聲音,演員的對白一般通過動作、姿態以及插入字幕來展現。人們給這類影片取了個堂皇的學名,叫“默片”;還有個俗名,叫無聲電影。演無聲電影出名的演員,以卓別林為代表。很多人腦中都有他的形象:鼻子下留著一撮烏黑的小胡子,緊上衣與肥褲子別扭地穿在身上,手舞一只手杖,滑稽地出現在黑白銀幕上,從不說一句話。

 

早期無聲電影里的卓別林

 

事實上,不是他不說話,而是以當時的電影技術,他的話沒法與影像同步。

電影幕上只有圖像沒有聲音,一時半會兒或許還沒什么,但時間長了顯然不是享受而是罪受。當年的西方觀眾這樣想,電影制片人這樣想,科學家們更這樣想。于是,一場把無聲電影變為有聲電影的“戰斗”無聲無息地拉開帷幕。無數電影制片人、科學家前赴后繼參與進來。好像都怕慢了一步,跟不上節奏。

一個科學天才也來了。雖然一直很忙,但喜歡熱鬧的他,這種場合肯定不能少!

沒錯,他就是人稱“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據說他每年至少發明或改進一樣東西。

(一)活動攝像機研發之旅

有聲電影首先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電影攝像。為解決這個問題,早在電影發明之前,愛迪生就做了兩件事,一是高薪聘請攝影高手威廉·迪克遜(注一),二是著手研制一臺活動電影攝像機。迪克遜原是美國戈爾克街某工廠的實驗部主任,以擅長制造巨型發電機聞名。他不僅攝影技術一流,而且做事認真,具有嚴謹的工作作風。

“怎么把馬萊的攝像槍改良一下,用來拍攝活動的場景?” 1888年春季的一天,在美麗西奧蘭治的實驗工作室里,愛迪生再次對迪克遜說。他所提的攝像槍,實際上是一架軟片式連續攝影機,可以在一條感光紙上連續拍攝 40 張照片,放映時間可持續幾秒鐘。說白了,就是現代相機上的連拍功能。

 

早期的活動攝像機

 

“攝影槍所做的,不過是把一系列離散的照片展現為連續活動的圖像。對此,我已經有思路了。不妨討論討論吧。”迪克遜胸有成竹地說。然后,兩人圍著圖紙討論起來。

經過一年多努力,愛迪生和迪克遜在馬萊攝影槍原理的基礎上,研制成了一種初具現代攝影機雛形的電影視鏡,即活動攝像機。視鏡所用都是35毫米的膠片。為了讓膠片不易脫落,愛迪生在膠片兩側設計了孔洞;每個畫格打四對齒孔,以拉動膠片。1889年秋,迪克遜用賽璐珞膠片拍下了一系列照片,并將它們連續地放映到幕布上,產生出運動的幻覺。活動攝像機進一步完善了活動照相技術,讓真實再現生活不再是夢想。六年后,法國盧米埃兄弟在活動攝像機的基礎上,發明了電影。

攝像技術剛解決,新的問題又來了,那便是缺乏用于活動影像的優質膠片。這個問題持續到1894年,美國人家喬治·伊斯曼(注二)研制出新的柯達電影膠片。膠片問題一解決,愛迪生便加大電影攝像機生產力度,并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電影生產工作室。工作室的屋頂是活動的,可以在白天打開讓日光進入,與日光射入的方向隨時保持一致。

(二)能看到圖像的留聲機

愛迪生很清楚,攝像技術只是有聲電影研制的一環,聲音錄制和還原技術才是關鍵。當時,無聲電影的聲音是樂隊現場伴奏的,因此不存在錄音和還音問題。但樂隊不可能隨電影四處跑。如何把聲音與畫面結合起來,成了許多科學家研究的首要課題,愛迪生也不例外。

 

古樸古香的留聲機

 

這次,愛迪生想到的是自己平生的第一大杰作——留聲機。1877年,他在新澤西州成功研制第一臺可以錄取和復制聲音的留聲機。留聲機的發明,讓愛迪生名滿天下。榮譽沒有遮住他的眼睛。1887年,愛迪生而迪克遜布置了一個任務:設計一種“能看到圖像的留聲機”。一年后,迪克遜把留聲機的滾筒和一個較大的鼓結合起來,并在鼓上覆蓋針眼大小的微縮照片。如此,照片就與留聲機的記錄幾乎同步了。這就是著名的留聲視鏡。 留聲視鏡拍攝原理如下:拍攝時使用兩種底片,一種攝取畫面,一種記錄聲跡;經過處理,聲跡和畫面合印在一條正片上。

1888年10月6日,迪克遜在實驗室第一次展示“留聲視鏡”,以及會說話的對白片。愛迪生一邊為視鏡的聲畫同步而驚嘆,一邊暗暗著急。搞機械出身的他深知,“留聲視鏡”只是一種機械裝置,根本解決不了聲音連貫的記錄方式與視覺畫面的線性記錄方式間的矛盾;因此“留聲視鏡”拍出來的電影聲畫都會錯位。十天后的10月17日,為保護未來的這項專利發明,愛迪生向國家專利局呈上一份申請報告,稱自己正在研制一種“像留聲機之于耳朵一樣,對眼睛發生作用的機器”,這個機器叫活動電影放映機。

(三)決勝的活動電影放映機

活動電影放映機拍出來的有聲電影聲畫錯位,不僅讓愛迪生煩惱不已,其它各國的科學家也在試圖攻克這個“城堡”。這種情況持續了很多年。

“要解決這個問題,看來還是要回到放映技術上。”1894年的一天,愛迪生在自己辦公室里自言自語。正在這時,有助手敲門報告,說兩個老板登門拜訪。

愛迪生出門一看,見是老朋友法朗西斯·簡金斯和托馬斯·阿瑪特。他們也是有聲電影的研究者,曾發明一種被稱為“老式放映機”的電影放映機。

簡金斯開門見山地說,他們希望與這位科學天才合作,用“愛迪生”之名生產放映機。愛迪生何許人也?豈不知對方意圖?面對天上落下來的餡餅,他內心開始盤算:與其讓你們代工賺錢,不如自己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搞定,反正自己不缺錢也不缺人。

愛迪生委婉拒絕了兩位朋友的提議。回到辦公室,他找來迪克遜,準備自己公司研制電影放映機。經過半年多的努力,迪克遜研制成一種供實驗用的活動電影放映機,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放映視鏡。活動電影放映機通過光源前高速轉動帶有連續圖片的電影膠片條,從而產生活動的錯覺。放映機的所有器件放置在一個櫥柜里,只能一個人通過小窗口觀看電影。

當年年底,愛迪生生平的第一次有聲電影測試在新澤西工作室進行。此次測試同時也檢查動電影放映機的效果。影片名叫《迪克遜試驗有聲電影》。據載,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活動電影機的測試電影。

 

愛迪生發明放映機

 

老式放映機

 

效果很明顯,活動電影放映機一問世,“老式放映機”就下課了。再后來,活動電影放映機走出實驗室,直接引起商業活動電影放映機的誕生。再后來,迪克遜離開愛迪生公司后,愛迪生和助手們繼續努力,成功研發有聲電影機。1910年8月27日,愛迪生公開宣布最新發明:有聲電影,并邀請觀眾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實驗室觀看。后人不但把有聲電影發明人的頭銜送給愛迪生,還把8月27日訂為有聲電影的生日。

人心向背,千古亦然。當時,很多國家的很多科學家都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集合眾人的力量,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有電影機的出現,為有聲電影的商業化開辟了道路。從這方面講,愛迪生可謂有聲電影的鼻祖。

后記

當愛迪生在實驗室里為有聲電影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商業化的有聲電影也在市場的指揮下迭迭撞撞前進。1900年,第一部有聲電影在巴黎放映。雖然這部電影用到同步聲音技術,但問題也很明顯——實際停留在無聲藝術階段。電影里發出的聲音帶有濃重的鼻音,而且同步方法仍不完善:演員必須將他們嘴唇的動作同留聲機唱片“重現”的聲音配合起來。

愛迪生在實驗室發明的有聲電影機,對電影市場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聲電影在紐約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聲故事片爵士歌手發行;1930年,有聲電影成為一個全球現象;1935年年底,好萊塢因為有聲電影的引入,很快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和商業中心之一。十多年后,有聲電影走向成熟,觀眾既能在銀幕上看到畫面,又能同時聽到劇中人的對白、旁白、解說和音樂等聲音。有聲電影走出實驗室,成了大眾認可的視聽享受。

參考資料:1、《電影發展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2、《世界名人傳記叢書之愛迪生卷》,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年。

3、《世界科學成果》,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5年

注一:威廉·肯尼迪·勞里·迪克森(1860年8月3日-1935年9月28日),法國-蘇格蘭人,發明家,在愛迪生公司研制出電影攝像機和活動電影放映機。895年4月,迪克森離開愛迪生公司加入了萊瑟姆公司,開發了一種比以前放映時間長得多的膠片。

注二:喬治·伊斯曼(1854—1932),柯達膠卷的創使人。家境貧窮,在很小的時候起,就擔負起照顧寡居的母親和兩個妹妹的生活。14 歲便在保險公司做勤雜工,就此開始他的職業生涯,后來在當地一家銀行謀得一職。 25歲左右便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并帶領他的伊斯曼柯達公司走在美國業界的最前沿。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愛迪生靠合力研發有聲電影

圖文簡介

1910年8月27日,愛迪生公開宣布最新發明:有聲電影,并邀請觀眾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實驗室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