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在人類大數據進程中總是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十九世紀初分析機的問世開始,發展至第一臺數字式計算機的出現,直至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生成,計算機的應用領域也從簡單的處理數據打通到軍事方面。而在數字化時代,集成電路式計算機則應用到公眾的數據處理領域。

計算數據靈感起源:

在十九世紀,簡單處理及分析數據的想法已經漸漸產生。英國數學家巴貝奇設計了一部能夠自動進的計算機,而是將想法保留在了設計圖紙上。同時為了驗證分析機的合理性,巴貝奇把數據記錄在卡片上,在卡片的不同位置上打孔,代表不同的數字,然后把打孔卡送入分析機進行運算。由于巴貝奇所創造的的分析機的概念及特性與之后的計算機極為吻合,所以巴貝奇被后人視作“計算機之父”。

  

 

第一臺計算機的問世帶動第三次產業革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由于戰略性武器的匱乏,開發新型武器裝備成為當務之急,同時,支持研究背后的數學模型建設也成為最為關鍵的一步。但是在以時間為勝的戰爭年代,實驗室很難集中全力來完成制造大型武器過程中關鍵數據的運算過程,隨即美國軍方啟動應急措施,撥款支持以莫希利、埃克特為首的研制小組。

此后, 1942年首先提出了試制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初始設想——“高速電子管計算裝置的使用”。在數學家馮?諾依曼的技術支持下,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埃尼阿克”研制成功。1945年春天,“埃尼阿克”首次試運行成功。1946年2月10日,美國陸軍軍械部和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聯合向世界宣布“埃尼阿克”的誕生,從此揭開了電子計算機發展和應用的序幕。

 

 

“埃尼阿克”奠定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基礎,開辟了一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新紀元。有人將其稱為人類第三次產業革命開始的標志。 正如汽車的發明是使人的雙腿延伸一樣,計算機的發明事實上是對人腦智力的繼承和延伸。

計算機技術在戰爭中的發展:

由于戰爭中的技術訴求以及戰略價值需要,第一臺計算機在研發之后迅速發展。

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莫奇利任總設計師,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第一代計算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功能受限的同時速度相對來說非常慢。但在這一時期每種機器都有各自設定的語言,同時操作指令也有非常明確的針對性。

 

 

在1948年,晶體管的促進了計算機領域的發展,同時使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在縮小,計算機外形更加的輕便。

直至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領域內的使用令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隨后,計算機應用范圍更加廣泛,在不久之后的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由于第二代計算機是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業用途。

 

 

現代科技加速計算機領域技術進步:

雖然晶體管比起電子管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但晶體管還是產生大量的熱量,這會損害計算機內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發明了集成電路,由此使更多的原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芯片上,這樣晶體管就不會產生大量熱量以致損害計算機內部的敏感部分,同時計算機的體積也更加小,速度提升的同時功耗也更低。 出現集成電路后,大規模集成電路可在芯片上容納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個原件。

1972年第一部真正的個人計算機誕生了,而世界各國也隨著“半導體”及“晶體管”的發展開拓了計算機史上新的一頁。70年代中期,計算機制造商開始將計算機賣給普通消費者。1981年,IBM推出個人計算機用于家庭、辦公室和學校。

 

 

計算機的發明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事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它已經成為一門復雜的工程技術學科,它的應用從國防、科學計算,到家庭辦公、教育娛樂,無所不在。

近年來,通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發現由于電子電路的局限性,理論上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人們正在研制不使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例如: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超導計算機等。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時代下的時效強化劑

圖文簡介

計算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在人類大數據進程中總是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