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類從此進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層空間的新時代。
人造衛星的概念始于1870年。人造地球衛星是指發射到繞地球軌道上作短期或長期運行的人造航天器。其運動服從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其軌道一般是以地心為焦點的橢圓,特殊情況下是以地心為中心的圓。它離地面的高度根據赤道軌道夾角以及地球軌道傾角而定,從幾百公里到幾萬公里不等,一般不低于200公里。
第一顆衛星的設計和制造,主要由前蘇聯著名的火箭和宇航設計師科羅廖夫領導的試驗設計局完成。衛星由鍍鉻合金制成,重83.6公斤,外表呈圓球形,直徑58厘米,軌道遠地點為986.96公里,近地點為230.09公里,每96分鐘繞地球一周。衛星載有兩部無線電發報機,通過安置在衛星表面的4個天線,發報機不斷地把最簡單的信號發射到地面。
世界各地許多無線電愛好者當時都接收到了這一來自外空的信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近地軌道上運行了92個晝夜,繞地球飛行1400圈,總航程6000萬公里。
人造衛星的用途分類中以科學探測和研究為目的有天文衛星、觀測衛星、地球物理衛星、大氣密度探測衛星和電離層衛星等;用于軍事目的的有照相偵察、電子偵察、海洋監視、核爆炸探測、導彈預警、攔截等衛星;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有通信、導航、氣象、測地和地球資源等衛星。
1957年10月4日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開辟了人類探索外空的道路。隨后在1964年10月10日外空條約生效,在1999年聯合國第三次外空會議的與會國一致建議,將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作為“世界空間周”。這一意見得到了聯合國第54屆大會的核準。
前蘇聯與美國競相發射載人航天飛船:
在1958年10月7日,美國航宇局正式批準“水星”號載人飛船工程。這是航宇局1958年10月1日成立后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在隨后的1959年9月9日,美國用“宇宙神”D運載火箭首次成功地發射了“水星”飛船模型,進行亞軌道飛行。此后一直到1961年4月25日,美國共進行了7次無人飛船試驗,其中失敗3次,成功4次,為美國成功實施載人航天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幾乎在同時的1960年,蘇聯成功發射了兩艘無人的衛星式飛船,進行亞軌道飛行。此后一直到1961年3月25日,蘇聯共進行了7次無人飛船試驗,其中失敗4次,成功3次,最后兩次連續成功。蘇聯決策機關認為已完全具備了載人飛船的發射能力。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尤里?加加林少校乘“東方”1號飛船用了108分鐘繞地球運行一圈后,在薩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員,使蘇聯在與美國開展的載人航天競賽中贏得了世界第一。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位進行亞軌道飛行的航天員艾倫?B?謝潑德駕駛美國“水星”MR3飛船進行首次載人亞軌道飛行,美國因此成為繼蘇聯之后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國會宣布:在60年代結束之前,美國要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從此,美國正式開始實施舉世聞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計劃。這是在與蘇聯之間展開的誰第一個把人送上天的競賽中失利后,美國發起的又一個競賽項目。
1962年2月20日,美國發射載人飛船“水星”6號,航天員歐約翰?H?格倫中校駕駛“水星”6號飛船繞地球飛行3圈,歷時4小時55分23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格倫因此成為美國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