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是人類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讓人類從此多了一種改造自然的途徑。但什么是火,火的本質是什么,直到18世紀人們對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燃素說成主流
燃燒問題一直是化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人們發現,在燃燒的過程中有火焰迸出,而燃燒后的木柴質量會變輕,于是推測再燃燒的過程中有東西離開了燃燒物,人們又推測這種東西應該事非常容易燃燒的物質,于是有燃素說的基本想法——在燃燒過程中“跑掉”的東西后來被成為燃素。
燃素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化學家貝歇爾。1669年,他發表了《地下物理學》一書,在書中,他提出在有機物燃燒過程中,其所包含的油狀土會很快逸出,而只有玻璃狀土留下來。貝歇爾認為,自然中的物質之所以不同,是因為他們含有不同的土元素,而土元素分為玻璃狀土、油狀土和流質土三種。
貝歇爾的學生斯塔爾深受原子論的影響,在原子論的基礎上他建立了燃素的元素概念,將貝歇爾的油狀土稱之為燃素,phlogistou,這個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使火開始。
斯塔爾畫像
用燃素理論能夠解釋當時的很多化學現象。在燃素的框架內,斯塔爾還提出,金屬生銹和木材燃燒是同一類化學過程,都是失去燃素的過程。雖然后來,被證實是錯誤的,但燃素說卻是化學史上第一個將各種化學現象統一起來的化學理論,并引導化學走向更廣闊的領域。
但燃素說中有一個明顯地bug,就是燃素到底有沒有重量。因為有機物在燃燒后重量會減少,而金屬生銹重量卻會增加。這是因為燃素學說將燃燒作為燃素從可燃物分離的過程,即分解反應,而現代化學認為的與氧結合的化合反應剛好相反。但由于這種說法確實能比較好地解釋眾多化學現象,所以還是被大多數化學家所接受。
普利斯特列發現“失燃素空氣”
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發現“失燃素空氣”——氧氣的對于顛覆燃素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767年,因為住在啤酒廠隔壁,英國化學家開始研究空氣問題。
1772年,普利斯特列發表了長篇論文“對各種空氣的觀察”,文中記載了他利用集氣槽收集到的各種氣體:由銅、鐵、銀等金屬于稀硝酸制取的“亞硝空氣”(氧化氮)、“燃素化空氣”(氮氣)、與濃硝酸制取的“亞硝蒸氣”(二氧化氮)、“減縮的亞硝空氣”(氧化亞氮)、“酸性空氣”(氫氯酸)。
774年,他做出了一個重要的發現,再空氣中加熱水印可以得到紅色的氧化汞。6月,倫敦的科學儀器商贈給他1個直徑30cm、焦距50cm的大凸透鏡。8月1日,他用大凸透鏡加熱汞灰時看到有氣體冒出,并有汞珠出現。他當時認為該氣體是“失燃素硝氣”。
10月,普利斯特在巴黎與拉瓦錫曾談到有關“失燃素硝氣”的事情。11月初回到倫敦后,從11月19日到21日,他再次進行實驗,實驗后他斷定該氣體不是“失燃素硝氣”。1775年3月1日至9 日,他通過著名的小白鼠實驗,發現該氣體可以助呼吸。但由于虔信燃素說,他認為這種氣體不過是含燃素極少的空氣。3月15日,他將發現報告以書信的形式呈交皇家學會會長,報告中把發現的氣體稱為“失燃素空氣” (dephlogisticatedair)。
普利斯特列畫像
普利斯特列認識到普通空氣中包含著“燃素化空氣”(氮氣),但按照燃素說,物體在空氣中燃燒后,脫燃素空氣應轉化為燃素空氣,但實際上并沒有這個過程。
幾乎和普利斯特列同時,瑞典化學家也發現了氧氣和氮氣,將其稱之為“濁空氣”和“火空氣”。而他也是燃素說的信奉者。
拉瓦錫推翻燃素說開啟新紀元
同時在研究燃素的還有另一個人——拉瓦錫。拉瓦錫從1772年開始研究燃燒問題,他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在物質燃燒前后進行稱重。1774年,拉瓦錫在一個密閉的容器中加熱錫和鉛,兩種金屬表明出現了一層灰,而金屬灰的重量要比原來的重,但他還發現,整個容器在加熱后并不好變得更重。他推測,金屬增加了重量,說明空氣中必定失去了重量,若空氣失去重量就會出現真空。果然,當他打開容器,空氣馬上進入了容器,容器的重量立刻增加了。這個實驗說明,金屬的燃燒是化合的結果。
后來,普利斯特列訪問巴黎,拉瓦錫得到了“脫燃素空氣”的信息。第二年,拉瓦錫重做了普利斯特列的實驗,明確得出了燃燒是與空氣中的某種成分相化合的結論。1790年,拉瓦錫建議將“最宜于呼吸的空氣”命名為氧。大量的實驗表明,燃燒現象是一種氧化現象,于是拉瓦錫開始向燃素挑戰。
1787年,拉瓦錫和其他幾位化學家出版了《化學命名法》,從此每一種物質均有了自己的名稱,單質的名稱反映其化學性質,化合物則由組成它的元素來標定。
再接再厲的拉瓦錫,于1789年出版了化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化學綱要》。書中,他詳盡地說明了對以氧化理論為核心的新燃燒理論,并且推翻了燃素說。在書中,還闡述了化學反應過程中的物質守恒思想,并將化學反應過程寫成了一個代數式。從此化學進入了一個新紀元,所以后來有人將拉瓦錫人稱作“近代化學之父”。
燃素說雖然被拉瓦錫所推翻,但燃素說以科學求真的精神,取代了化學的煉金術傳統和神秘主義的束縛,有意識地不借上帝而運用實驗和思維方法研究物質的變化現象,力圖建立全新的化學理論體系來揭示燃燒的本質,這在思想方法上和研究方法上是一個空前的躍進。而拉瓦錫也正是因為堅持了這種以科學求真的精神,才能顛覆燃素說。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從燃素到氧化 “燒”出來的化學新紀元
圖文簡介
用火是人類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讓人類從此多了一種改造自然的途徑。但什么是火,火的本質是什么,直到18世紀人們對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來源: 科普信息化建設3
- 上傳時間:20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