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12日,英國科學家弗蘭克·惠特爾發明的世界上第一臺渦輪噴氣發動機首次運轉成功。

其實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所有的飛機基本上都采用活塞式發動機作為飛機的動力。到了20世紀末,飛機的性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時的人們突然發現,螺旋槳飛機似乎達到了極限。盡管工程師們將發動機的功率越提越高,但是飛機的速度仍然沒有明顯的提高,這表明活塞式發動機加旋螺槳的推進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必須采用全新的推進模式。于是,噴氣式發動機便應運而生。

渦輪噴氣式發動機一投入市場,便以優異的性能迅速取代了活塞式發動機,成為了航空發動機的主流。它的應用給軍用和民用飛機的性能都帶來了巨大的提升,同時也帶動了飛機航空電子系統在性能和復雜性等方面的迅速發展。

但是渦輪噴氣式發動機仍然有一些缺點,例如在低速時油耗要大于活塞式發動機;而且僅可在一定的功率范圍內使用,飛行速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對發動機造成較大的損耗;另外,隨著飛行高速的增加,空氣密度逐漸減少,發動機的進氣量也隨之變少,推力亦會不斷下降。

隨著航空燃氣渦輪技術的進步,人們在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基礎上又逐步發明了渦輪風扇發動機、渦輪軸發動機等不同類型的發動機,不僅彌補了渦輪噴氣式發動機的缺陷,而且還能夠滿足更多不同型號飛機的需求。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37年4月12日 第一臺渦輪噴氣發動機運轉成功

圖文簡介

其實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所有的飛機基本上都采用活塞式發動機作為飛機的動力。到了20世紀末,飛機的性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時的人們突然發現,螺旋槳飛機似乎達到了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