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8年4月7日,“大西方號”輪船搭載了7名旅客自英國港口開往紐約,以平均每小時14.8千米的速度航行,在4月23日到達。雖然比“天狼星號”晚了幾個小時進港,但是總時長卻比它少了大約3.5天的時間。
當時,跨越大西洋的船只只能依靠風力驅動,一趟行程最少要用兩個月的時間,而且還受到氣候條件很大的制約。因此,布律內爾決定建造一艘蒸汽船,使得跨越大西洋的時間更短一些。最終他設計的蒸汽動力汽船比靠風力航行橫渡大西洋節省了一半時間。
“大西方號”是第一艘在大西洋航線上正常運營的蒸汽機,同時也是第一艘能夠攜帶足夠燃料走完全程的蒸汽船。為了能夠跨越大西洋,需要燒掉650噸的煤,而要裝下這些煤,必須建造一條長度在72米以上的大船。最后使得建成的這一條“大西方號”輪船達到了80.2米。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船,它的船殼是用橡木制成的,而且為了防止船體受到海浪的沖擊使船體扭曲、變形、最終斷裂。布律內爾決定用鐵鋼架來支撐木船的內側,這樣就增加了船殼的強度。
建造完成之后,1838年開始了它跨越大西洋的旅程。在經歷過各種海上惡劣環境的考驗后,成功跨越了大西洋,完成了布律內爾依靠單臺蒸汽機驅動輪船,將倫敦和美洲聯系起來的偉大構想。
“大西方號”輪船在回程時乘載了68名旅客,航程更是縮短為14天,比當時的飛剪型帆船還要快。此后,這艘船在布里斯托爾和紐約之間正常航行了8年,最終于1874年賣給了經營西印度群島航線的皇家郵政汽船公司。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838年4月7日 “大西方號”輪船開往紐約
圖文簡介
1838年4月7日,“大西方號”輪船搭載了7名旅客自英國港口開往紐約,以平均每小時14.8千米的速度航行,在4月23日到達。雖然比“天狼星號”晚了幾個小時進港,但是總時長卻比它少了大約3.5天的時間。
- 來源: 科普信息化建設3
- 上傳時間:201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