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4月1日,京漢鐵路全線通車。

1876年,英國商人在上海修建了中華大地上的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后于1876年10月,清政府用28.5萬兩白銀買下了這條鐵路,并立即組織人力拆毀了這條鐵路。此后數年,中國一直沒有再修建鐵路。直到1881年為了運送煤炭,因此興建了唐胥鐵路(唐山到胥各莊)。這個被人們用騾馬拉著車廂在鐵軌上行駛、時速不超過10千米、由清政府批準修建的鐵路,被后人稱為是“中國鐵路建筑史的正式開端”。

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了“力行實政”,開始大力修建鐵路。早在1895年,京漢鐵路就在張之洞的督辦下開始了勘測,后在1896年底,盛宣懷奉諭承辦這條,對這條線路再次進行勘測,確定為現今盧溝橋到漢口的線路。

1898年,比利時的白耳義公司接手此工程。他們接手后又進行勘測,將鐵路建設工程部設在漢口,一方面筑造路基,一方面購置鐵軌、枕木及架設鐵橋所需的各種材料,筑路工程也在逐步推進。1905年9月,鐵路基本建成,干支線全長1311公里。后來全線正式通車后,改名為京漢鐵路。

其實,中國在這條鐵路建設之初,就有著獨自經營的目的,但是由于建設費用極其巨大,不能依靠官紳獨自完成,所以在1897年3月,清政府決定同比利時的白耳義公司締結借款條約,希望以此繼續鐵路的修建。

通過這一條約,清政府當初想以鐵路作為抵押,籌得筑路資金,然后取得鐵路自主經營權的愿望只能歸于泡影。自鐵路工程開始,包括鐵路運營在內的所有權全部都歸于了比利時,或者說落在了俄國、法國、比利時三國的掌控之中。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06年4月1日 京漢鐵路全線通車

圖文簡介

1876年,英國商人在上海修建了中華大地上的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后于1876年10月,清政府用28.5萬兩白銀買下了這條鐵路,并立即組織人力拆毀了這條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