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年3月28日,“智神星”被發現。奧爾伯斯在觀測處女星座時發現了一顆直徑約為560公里、軌道半長軸為2.77個天文單位、亮度大約為7等的星體。由于在已有的星體目錄中卻沒有它的記錄,因此這個星體就被命名為“智神星”。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二顆小行星。
很早以前開普勒就認為,在火星與土星之間存在著一個非常廣闊的空隙區域。后來人們根據提丟斯-波德定則提出,在這個區域中距太陽2.8個天文單位處應該有行星存在。于是,眾多的天文學家就開始努力的尋找這顆還未曾見過的行星。自從19世紀開始,人們陸續的在距離太陽2.77個天文單位附近發現了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等四個較大的小行星之后,天文學家又發現了眾多的小行星,這時人們才明白,原來這里存在一個小行星帶。
其中大多數的小行星都是一些形狀很不規則、表面粗糙、結構較松的石塊,表層有含水礦物。和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一樣,它們自轉的同時,也在沿著橢圓軌道自西向東地圍繞太陽運行。
關于小行星帶的起源,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有天文學家認為,這些數量眾多的小行星是一個大行星爆炸、破裂之后的產物;還有的說法是:在太陽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種原因,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這個空當地帶,未能聚集成一顆大行星,產生了大批的“半成品”,從而形成了小行星帶。雖然關于小行星帶形成的說法各不相同,但是天文學家正在積極地對其起源進行研究,以期望能夠對太陽系、行星演化等方面的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802年3月28日 “智神星”被發現
圖文簡介
1802年3月28日,“智神星”被發現。奧爾伯斯在觀測處女星座時發現了一顆直徑約為560公里、軌道半長軸為2.77個天文單位、亮度大約為7等的星體。
- 來源: 科普信息化建設3
- 上傳時間: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