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的提出:
我國《九章算術》中有“引葭赴岸”問題,其譯文為:今有正方形水池邊長為1丈,蘆葦生長在水的中央,長出水面的部分為1尺. 將蘆葦向池岸牽引,恰巧與水岸齊接,問水深、蘆葦?shù)拈L度是多少?
“引葭赴岸”問題,我們現(xiàn)在通常的解法是設未知元,列方程組求解.
如圖1,在正方形ABMN中,DE=1,AC=DC,AB=10,E,C為AB,MN的中點.
圖1
設,
,則在Rt△AEC中,
,即
,所以
尺,蘆葦?shù)拈L為13尺.
我國古代數(shù)學家劉微,巧妙的運用勾股定理解決測量蘆葦?shù)母叨?并給出了本問題的公式解:“以此池方半之,得五尺為勾,水深為股,葭長為弦,以勾及股弦差求股弦;故令勾自乘,先見矩冪也,出水者,股弦差,減此差于矩冪則余之,倍差為此冪之廣,令此冪除倍出水二尺為廣,故得水深也. ”設勾(池半)為a,股(水深)為b,弦(葭長)為c,則公式解可表示為.
上述“引葭赴岸”問題,因為“水池邊長AB”已知,所以利用勾股定理可以順利求解,若是池邊到蘆葦?shù)木嚯x不知呢,即
問題:如何測量底部不可到達的建筑物的高?
2. 問題解決的依據(jù):
對于這類問題,由于建筑物不能移動,且其底部不能到達,如果只選擇一個測點,則只能測得一個角,問題不能得到解決,所以一般選取兩個或更多的測點,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中邊與角的關系加以解決. 若所求距離(建筑物的高等)較大,往往利用布設“三角網(wǎng)”的方法逐一解決,其設的點越少越好.
3. 問題的解決:
設AB為所測量建筑的高.
圖2
一般地,如圖2,選位置C對高進行測量,可測得點A的仰角為. 再選一測點D,在△BCD中,可測得
.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可得,得
.
在Rt△ABC中,可得.
具體地,利用上述方法,可以測量北京故宮的四角上的角樓的高度. 如利用相應的儀器測得,其中測量儀器高為1.5米,可計算得角樓的高為AB+1.5=26.3+1.5=27.8米.
圖3
特殊地,如圖3,在B,C延長線上再選一測量點D,在C,D兩點測得點A的仰角分別為,且CD=m.
在△ACD中,得
.
由正弦定理,可得,得
.
在Rt△ABC中,.
具體的,如圖,勘探隊員朝一座山行進,前后兩次測得同頂點的仰角分別為和
,兩個測點之間的距離為200m,求此山的高度. (測量者高度忽略不計,精確到0.1m)
解:由題意,,所以
.
即此山的高度約為273.2m.
4. 問題的進一步延伸:
特殊地,若AB不是建筑物的高,而是平面上兩個不能到達的地方之間的距離呢?如,設A,B是兩個島嶼,如何測量它們之間的距離呢?如圖4.
圖4
解:類比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在海邊適當選取兩個測點C,D,使A,B,C,D四點在一個平面上. 可測得.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可得,得
.
在△ACD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得
.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把BC,AC代入上式即可求出AB.
作者:董 武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