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體育鍛煉被認為是預防老年人跌倒的低成本、高效益干預手段,但在中國老年人群中的應用還面臨諸多問題,如現有研究數據基礎薄弱、多為局部地區調查、缺乏全國性標準化體質健康監測網絡等,導致難以精準錨定問題。

此外,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個體層面或單一環境因素,對全面客觀測量的體質健康指標、健康行為指標與社會經濟地位等多元因素的探究較為薄弱。

2025年5月30日,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朱家榮馮強等在《協和醫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中國60~79歲老年人跌倒風險現狀與相關因素分析:基于2024年全國橫斷面監測數據”的文章,旨在探究中國老年人跌倒風險現況及其相關因素,揭示城鄉、地域、個體體質健康水平與社會心理因素在中國老年人跌倒中的作用,從而為制訂差異化跌倒預防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方法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2024年國家體育總局開展的常態化國民體質監測,采用多階段分層抽樣法納入中國社區 60~79 歲老年人。通過跌倒風險自評量表(中文版)識別跌倒高風險人群,并獲取人口學、體質水平及心理學指標等數據。最終納入 7000 名符合標準的老年人,以省份為隨機效應,運用廣義線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跌倒風險的相關因素。

研究結果

1 跌倒高風險檢出率

共檢出跌倒高風險人群 733 人,整體檢出率為 10.5%,其中女性(10.9%)、城鎮(11.5%)及高齡組(75~79 歲:12.4%)檢出率較高。

表1 不同人群跌倒高風險檢出率情況

2 相關因素分析

GLMM隨機截距邏輯回歸顯示,年齡增高(OR=1.14,95%CI:1.02~1.26)、居住地為城鎮(OR=1.14,95%CI:1.03~1.27)、無伴侶共同生活(OR=1.97,95%CI:1.43~2.73)、2 min 原地高抬腿次數增加(OR=1.17,95%CI:1.06~1.30)與跌倒風險增加相關;睡眠質量改善(OR=0.75,95%CI:0.67~0.82)、握力增加(OR=0.85,95%CI:0.73~0.98)、生活滿意度改善(OR=0.69,95%CI:0.62~0.76)、鍛煉頻率增加(OR=0.92,95%CI:0.88~0.96)、規律參加閑暇高強度身體活動(OR=0.62,95%CI:0.45~0.84)與跌倒風險降低相關。與低平衡能力組相比,高平衡能力組動作雙任務單支撐時間成本、擺動成本增加,步頻成本降低(P均<0.05);但兩組間認知雙任務成本各參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研究結論

1 人口學因素影響

年齡每增加5歲,成為跌倒高危人群的風險增加14%;

老年女性的跌倒高風險檢出率高于男性,可能與生物學上的激素變化、免疫特點以及社會角色壓力下參加規律體育鍛煉機會少等因素有關;

城鎮老年人跌倒風險高于鄉村,可能與城鎮硬質鋪裝地面覆蓋率高、上下樓頻率高以及鄉村地區健康資源差距縮小等有關。

2 身體活動與力量影響

每周鍛煉次數增加1次,成為跌倒高危人群的風險降低8%;

規律參加閑暇高強度身體活動可使跌倒高風險降低38%;

增加握力可降低老年人跌倒風險,而2 min 原地高抬腿次數與跌倒風險增加存在正向關聯,可能是因為心肺耐力較好的老年人暴露在跌倒危險環境的機會更多。

3 地區差異

中國老年人跌倒高風險檢出率呈現出中部(華中、華北)和東部地區(華東)較低,南部(華南)、東北與西南地區相對較高的特點,這可能與中國不同地區人群的體質水平存在顯著的空間異質性有關。

▌本文內容來源于《協和醫學雜志》論著:《中國60~79歲老年人跌倒風險現狀與相關因素分析:基于2024年全國橫斷面監測數據》

原文作者:朱家榮,王晶晶,范超群,張旭,馮強

編輯丨劉洋 趙娜

審校丨李娜 李玉樂

監制丨彭斌

【版權聲明】 《協和醫學雜志》倡導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歡迎轉載、引用,但需取得本平臺授權。如您對文章內容及版權存疑,請發送郵件至medj@pumch.cn,我們會與您及時溝通處理,本文部分圖片由AI輔助制作,內容僅供交流、學習使用,不以盈利為目的;科普內容僅用于大眾健康知識普及,讀者切勿作為個體診療根據,自行處置,以免延誤治療。治病就醫相關需求請于北京協和醫院APP線上或線下就診。

來源: 協和醫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