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開會時差點出大丑!”一個朋友紅著臉描述,“一個嗝沒壓住,結果變成了響亮的屁...”
日常生活中,打嗝與放屁是人體排泄體內氣體的兩種主要方式。我們常把嗝和屁混為一談,認為只是“出口不同的同一種氣體”。雖然當眾排氣的尷尬不分上下,但科學揭示,這兩種生理現象的本質卻截然不同!
什么是嗝?——上消化道的“即興獨奏”
嗝在醫學上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呃逆,表現為短促連續的“嗝、嗝”聲;另一種是噯氣,即悠長的飽嗝。它們都通過口腔排出上消化道的多余氣體,本質是胃內積聚的空氣通過食道逆向排出的過程。當膈肌——這個位于胸腔與腹腔之間的“呼吸閘門”突然痙攣,導致肺內空氣被急速吸入。這股氣流沖過驟然收窄的聲門,配合聲帶的緊急閉合,就會發出標志性的“嗝”聲。
圖源:unsplash
研究顯示,正常人每天無意識吞咽的空氣量可達500-1000毫升,相當于1-3瓶礦泉水的體積。這些空氣主要來自進食時伴隨的吞氣動作,如咀嚼速度快、說話時進食、飲用碳酸飲料或咀嚼口香糖,都會顯著增加吞氣量。這種生理性噯氣是消化系統調節胃內壓力的自然機制,就像給氣球“放氣”,避免出現胃脹不適的情況。
什么是屁?——下消化道的“化學交響樂”
屁的醫學術語是“腸排氣”,是消化道內的氣體經肛門排出所引起的一種不可避免的生理現象,其氣體主要產自結腸內的微生物發酵活動。人類腸道寄居著超過100萬億個細菌,當食物經胃和小腸消化后,殘渣進入大腸,產氣菌開始分解其中的纖維、寡糖等物質,通過糖酵解和蛋白質腐敗作用生成大量氣體。這些氣體混合吞咽時吸入的空氣,最終形成屁,經肛門排出。
而腸道氣體的產生量與飲食密切相關,如食用黃豆可使每日排氣量大大增加,因為豆類含有的水蘇糖、棉子糖等低聚糖無法被人體消化,只能被腸道細菌發酵。這些氣體在結腸內積聚后,通過直腸肛門括約肌的周期性松弛排出。有趣的是,甲烷菌攜帶者的屁甚至具有可燃性。
讓人好奇的是,我們沒放出的屁會變成嗝嗎?
嗝與屁的關鍵差異在于氣體來源和路徑。嗝的氣體來源主要是吞咽的空氣,排出路徑從胃到食道,最后通過口腔以打嗝的形式排出,而屁的氣體來源主要是腸道細菌發酵產物,排出路徑從結腸到直腸,最后通過肛門以放屁告終。
由此可見,嗝的氣體主要來自上消化道的吞咽空氣,而屁是下消化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兩者的“原料”和“路線”完全不同,不存在直接轉化關系,因為食道下段括約肌和幽門括約肌構成的“單向閥門”,阻止了腸道氣體向上反流至胃部。
只有在極少數病理狀態下,屁才會“逆流而上”轉換成嗝,如食道-胃瘺、腸瘺等消化道結構異常,腸道氣體可能通過異常通道進入上消化道,導致“排氣從口腔排出”的現象。但這類情況屬于器質性疾病,與正常生理狀態下的噯氣完全不同。
圖源:unsplash
那憋回去的屁去哪了呢?
那些到腸道末端“溜達”一圈被駁回的屁,一部分會原路返回,等待下次排出的機會;另一部分可能會被腸壁吸收進入血液,然后通過血液循環流向肝臟,被肝臟過濾后到達肺部,最終伴隨著呼吸排出體外。
嗝與屁,一個調控上消化道氣壓平衡,一個釋放下腸道發酵廢氣,是人體精妙設計的“雙保險系統”。但無論是上方的嗝還是下方的屁,偶爾在公共場所憋一次無妨,長期壓抑排氣有害健康。
參考文獻:
[1]盧靜.打嗝是種病嗎[J].保健醫苑,2024,(01):44.
[2]“屁”帶來的健康信號[J].農家之友,2008,(12):57.
供稿單位:重慶陸海傳媒有限公司電腦報出版分公司
記 者:張書曼(實習)
編 輯:陳 鑫
審 核:余師亮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