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里咕嘟翻滾的大骨湯,清晨杯盞中晃動的蜂蜜水,飯桌上被催促 “趁熱吃” 的熱菜…… 這些被無數人奉為圭臬的 “養生習慣”,藏著太多被忽略的健康陷阱。我們總以為跟著傳統經驗走就能護佑身體,卻不知那些代代相傳的 “妙招”,可能在悄無聲息中背離養生初衷,甚至暗藏風險。
這些“養生做法”其實并不養生****01.晨起喝蜂蜜水可以防治便秘的說法并不靠譜
蜂蜜里糖分占比超過七成,早晨起來直接喝蜂蜜水,很容易讓血糖快速升高,這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尤為不利。
只有少數果糖不耐受的人,喝蜂蜜后可能出現輕微腹瀉,間接起到促排便作用。但絕大多數人喝蜂蜜水,不僅達不到防治便秘的效果,還會額外攝入添加糖,長期下來也容易讓人長胖。
02.晨起喝淡鹽水排毒存疑
人們常說的 “毒素”,其實就是身體的各類代謝廢物。這些物質會借助尿液、糞便及汗液排出體外,日常飲食飲水過程中,身體就能順利完成這項工作,根本無需借助淡鹽水。
早上喝淡鹽水,反而容易讓一天的鹽分總攝入量超標,進而可能誘發骨質疏松、高血壓等病癥。清晨第一杯水,白開水才是最優之選。水溫建議控制在 20 到 40 攝氏度之間,因為水溫過高則可能提升患食管癌的幾率。
03.喝白粥養胃的誤區
不少人偏愛白粥,總覺得它溫熱好消化,是養胃的佳品。但實際上,白粥的營養構成比較單一,和雜糧雜豆搭配的主食比起來,膳食纖維等關鍵營養素的含量明顯更低。
對于腸胃功能較弱的人來說,日常食物攝入量本就比常人少,若長期以白粥為主甚至只喝白粥,不僅可能加重營養不良,還會讓血糖波動更明顯。
04.吃豬蹄補充膠原蛋白的誤區
豬蹄中的確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但可惜的是,這些膠原蛋白進入人體后,并不會直接作用于面部。
膠原蛋白的利用率遠不及肉、蛋、奶、豆類中的優質蛋白。若想為身體合成膠原蛋白提供原料,選擇這些食物其實更合適。
此外,豬蹄的肥肉部分富含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健康有害,所以還是少吃為妙。
05.吃食物趁熱吃的誤區
口腔與食道能耐受的適宜溫度通常在 10 到 40 攝氏度之間,一旦超過 50 度,就可能造成熱損傷;而 65 度以上的熱飲,更是被明確歸為致癌物。
少些 “趁熱吃” 的習慣,能避免過燙食物刺激本就嬌嫩的食管黏膜,進而降低患食管癌的可能性。另外,食物的溫度還會左右淀粉的糊化程度,這又會影響血糖生成指數。趁熱吃時,淀粉糊化更充分,容易被消化吸收,導致血糖生成指數(GI)上升。
06.“飯菜放涼再放冰箱”的誤區
不少人以為等飯菜涼透再放進冰箱能省電,可實際上,飯菜在室溫下降溫時,細菌很容易大量繁殖。要是吃之前沒有充分加熱,就特別容易導致食物中毒。更穩妥的方式是,把熱飯菜裝入消毒后的保鮮盒,蓋好蓋子直接放入冰箱。
07.喝大骨湯補鈣存在誤區
在傳統認知里,很多人總覺得大骨湯是補鈣的好選擇。畢竟骨頭和骨油里看著含鈣豐富,拿來熬湯難道不是絕佳的補品嗎?但實際上,大骨湯喝起來鮮美,補鈣作用卻非常有限。
骨頭中確實含有大量鈣質,可這些鈣很難溶解到湯里,人體自然也難以吸收。有檢測顯示,1 公斤排骨熬出的湯里,鈣含量僅 15 毫克,還不到骨頭中鈣總量的萬分之一。而骨髓和骨油,主要成分是脂肪,過多食用反而容易讓人發胖。
來源: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