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時期,人體易受“暑濕、熱毒”侵襲。中醫認為,痔瘡的發生與“濕熱下注”“氣血瘀滯”“中氣不足”等因素密切相關。

高溫高濕環境下,痔瘡患者更易出現便血、腫痛、脫出等癥狀加重的情況。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肛腸科副主任賓東華指出,痔瘡患者應更需注重三伏天的養生調護,安然過伏。

飲食調理

痔瘡的發生,多與“濕熱蘊結于肛腸,氣血運行不暢”相關,三伏天高溫高濕,飲食上更需著重規避“助濕生熱”及“損傷脾胃”的習慣,建議多吃清熱利濕、潤腸通便的食物,同時應盡量少吃或不吃以下三種食物:

1.辛辣刺激:辛辣刺激類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易助火生熱。

2.生冷寒涼:生冷食物,如冰激凌、冰西瓜等,易損傷脾胃陽氣,影響腸道運化。

3.油膩厚重:油膩食物,如燒烤、油炸食品、肥肉等,易加重腸道負擔。

中醫推薦以下食療方:

1.薏米赤小豆粥:取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粳米50克,煮粥食用。可健脾利濕,適合濕熱體質患者。

2.馬齒莧瘦肉湯:取馬齒莧50克、瘦肉100克,煮湯調味飲用。可清熱涼血,緩解痔瘡紅腫疼痛。

起居養護

三伏天“暑濕并重”,起居失宜易導致濕熱侵襲、氣血瘀滯,加重痔瘡癥狀。

1.忌久坐久站:久坐易引起肛周靜脈叢靜脈回流受阻,加劇局部血液淤滯;久站則由于肛腸部位持續受重力影響,容易引起該區域壓力增加。建議每坐或站立1小時,起身活動5-10分鐘,做簡單的彎腰、踢腿動作,促進下肢及肛周血液循環。

2.忌貪涼悶汗:空調溫度建議不低于26攝氏度,且要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尤其空調直吹腰臀部,以免寒濕侵襲肛腸,導致氣血凝滯。久坐時可在臀部墊透氣的棉墊,防止受涼。出汗后及時更換濕衣,避免汗液浸漬肛周皮膚引發肛周濕疹。

3.忌憋便久蹲:養成晨起或餐后定時排便的習慣,排便控制時間在5分鐘內。避免憋便,糞便滯留腸道易滋生濕熱,增加排便難度。

運動怡情

適度的運動可增強身體素質,促進全身氣血循環,讓身心得到放松,讓心情變得寧靜而愉悅。

1.適度有氧:可選擇散步、八段錦、太極拳等適度的有氧運動。推薦八段錦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雙手攀足固腎腰”等動作,可健脾利濕、改善肛周氣血。要避免跑步、打球等劇烈運動,這類運動容易導致肛周充血。

2.提肛運動:堅持每日早晚做1遍提肛運動,吸氣時收縮肛門,如忍大便狀,呼氣時放松,每遍30次,可增強肛門括約肌功能,預防痔瘡脫出。

3.舒緩情緒:中醫認為“肝主疏泄”,情緒急躁、焦慮會導致“肝氣郁結”,進而影響氣血運行,加重肛腸瘀滯。三伏天易心煩,可通過聽舒緩音樂、冥想、規律作息等方式調節情緒,避免熬夜。

“菊”部護理

三伏天肛周易出汗潮濕,需保持局部清潔干燥,減少濕熱積聚和摩擦刺激。

便后用柔軟紙巾或濕廁紙輕擦,或用溫水沖洗,避免粗糙紙巾反復摩擦。

建議穿寬松透氣的棉質內褲,緊身化纖衣物不透氣且易滋生細菌,加重濕熱。

醫生提醒,若遇痔瘡急性發作,出現如腫痛劇烈、大量便血等情況,切忌自行用藥和依賴“偏方”,需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劉康 蔡喆燚 奉水華

指導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肛腸科 賓東華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