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北京,游客在雨中排隊進入天壇公園。視覺中國供圖


輕松掃碼 科普一下

進入“七下八上”主汛期,即每年的7月16日至8月15日,北京的雨似乎斷斷續續沒停過。“北京一周內兩次暴雨紅警”“北京為何頻繁強降雨”等話題相繼登上熱搜。

中央氣象臺數據顯示,7月1日至8月13日,北京共發布暴雨預警16次,其中暴雨藍色預警9次,黃色預警3次,橙色、紅色預警各2次。

“今年北京降雨異常偏多的主要原因,是大氣環流異常。”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首席科學家曹云昌表示,7月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北并穩定維持,副熱帶高壓西部和北部邊緣偏南暖濕急流強、大氣不穩定性高,產生有利于北方持續性強降水過程的水汽和熱力環境條件。

同時,7月中下旬副熱帶高壓南側洋面熱帶系統活躍,也額外加強了向北方地區的水汽輸送。副熱帶高壓北部邊緣的西風帶短波槽等天氣系統活動較為頻繁,在北方地區重復造成多次降水過程。

此外,今年北京降雨多與地形、局地強化機制有關,曹云昌認為,北部燕山、太行山脈迫使暖濕氣流抬升,觸發連續對流雨團沿西南風移動,形成重復降雨的“列車效應”——在山前地區重復出現多次強降水天氣過程,山區降雨效率較平原提升10倍,導致北京累計降水量較歷史同期明顯偏多。

所謂“列車效應”,是氣象學中描述多個對流云團像列車一樣,依次經過同一地區,導致短時強降水頻繁疊加的現象。這種現象會顯著增加累計降水量,引發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8月7日,立秋已至。曹云昌強調,立秋不等于入秋,北京常年入秋時間為9月13日,氣象意義上的秋天還要等一段時間。而且,北方仍處于華北雨季,目前依然是多雨的季節。在近期高溫高濕的天氣背景下,如果天氣系統配合得比較好,或者副熱帶高壓外圍水汽輸送比較強,還會產生比較明顯的降雨。

隨著全球變暖,氣溫每升高1℃,空氣飽和水汽含量增加7%。我國北方氣候暖濕效應顯著,氣候帶北移,使得此類極端降雨事件可能成為“新常態”。在曹云昌看來,今年北京降雨增強現象并非偶然,如此前曾出現過2012年“7·21”特大暴雨和2023年華北強降雨等。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