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超重肥胖率與各類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不斷增長,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患病率處于長期上升趨勢,因此,需持續加強對此類疾病的預防與診療工作,從而減輕患者的病痛與社會經濟負擔。
什么是緩慢性心律失常?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專家喻正科教授介紹,緩慢性心律失常一般是指在平靜狀態下心室率小于60次/分的一類心律失常,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常表現出心慌、心動不安、疲乏無力、胸悶、頭暈、一過性眼前發黑,甚至暈倒等癥狀。
少數人甚至夜晚因心率慢導致心肌供血不足而驚醒。或者噩夢紛紜,嚴重時可因心臟停搏甚至發生室顫,容易讓人感到恐懼。
本病中醫根據臨床癥狀,可以歸納為心悸、怔忡、眩暈、胸痹、厥證、心痛等病癥范疇。其主要特點體現為遲脈、損脈、結脈、代脈的典型脈象。我國古代醫家對于本病作出過許多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與方法。
從發病原因來看,既有心臟本身的問題,如竇房結這一“發動機”出現故障,心臟傳導阻滯、傳導異常(即心房到心室的通路發生阻隔);也與心肌缺血、心肌病、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感染性心內膜炎等疾病相關。此外,有些由電解質紊亂、藥物過量、感染或代謝異常等原發疾病引起的緩慢性心律失常,是可以徹底治愈的。
中西醫對緩慢性心律失常的認知與治療差異
中醫學認為,本病發病原因主要包括陽氣不足,氣血虧虛,尤其是心腎陽氣不足、心脾氣血虧虛、瘀血內阻、痰濁阻遏氣血、寒凝血脈等,這些因素均可導致心率緩慢。
西醫在治療上多推薦心臟起搏治療,但隨著起搏器使用量的上升,相關臨床并發癥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同時,其不良反應較大,且因價格昂貴、技術水平及后續治療與維修方面的限制,許多患者因此望而卻步,或因需要手術而心存疑慮。
另外,西醫也會臨時使用加快心率的藥物,但是這些藥物長期效果并不理想,還可能引發電解質紊亂、藥物過量或代謝異常等問題。
中醫診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獨特優勢
根據臨床經驗,中醫藥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有其獨特優勢,被廣泛運用于臨床,許多時候甚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醫治療主要以辨證論治為主,根據起病緩急,標本虛實的特點隨證加減。針對陽氣不足、氣血虧虛、痰濁內阻、瘀血阻滯、寒凝血瘀、氣滯血脈等不同癥型,采用益氣溫陽、補養氣血、化痰祛濁、活血化瘀、散寒通脈、理氣行滯等方法,其中,陽氣虧虛是最常見證型,而心腎陽虛又是其主要表現證候,因此溫補心腎之陽使用最多,效果尤其突出。
專家提醒
**喻正科教授提醒:**在臨床治療中,只要中藥合理配伍、組方合用、相得益彰,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有著良好的干預效果。不僅可以提高心率,還可以改善許多不適癥狀。許多病友心率恢復正常,病情穩定,甚至治愈,關鍵在于要抓住其臨床要點。
此外,中成藥、中醫針灸、穴位治療、艾灸、耳穴應用等方法對均緩慢性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療效。針對不同患者因人施治,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可為患者提供更多簡便效廉的臨床選擇。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臨床研究所 喻正科 王偉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臨 喻正科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