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聽說了嗎,她HPV陽啦,沒想到她看起來老老實實,原來這么不檢點!
B:天啦,檢查結果說我HPV陽性,是不是就是得了宮頸癌啦?
C:我一向潔身自好,肯定是他在外面亂來感染的!
以上這些聲音你是否聽過?當35歲的鄧女士在體檢報告上看到HPV(人乳頭瘤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時,她感到恐慌、羞恥,她害怕被同事貼上“私生活不檢點”的標簽,也懷疑丈夫是不是在外面亂搞。
而這不只是她一個人需要承受的心理重壓,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讓眾多女性感染者被這種污名化傷害了個人尊嚴,引起夫妻間的猜忌,更阻礙了科學防治。事實上,HPV感染極其普遍,與道德評判無關,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一、 HPV感染:遠比想象中普遍
1、驚人的普遍性: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約80%有性行為的女性一生中可能感染至少一種HPV病毒。男性感染率同樣很高。
2、多數無癥狀自愈: 約90%的HPV感染(包括高危型)會在1-2年內被人體免疫系統自動清除,不會引起任何癥狀或疾病。
3、感染≠性病≠宮頸癌:HPV是一個龐大的病毒家族,包含200多種型別。只有少數高危型持續感染才可能引發宮頸癌等疾病,低危型則可能引起生殖器疣。絕大多數感染只是短暫停留。
二、 為何HPV感染與“私生活不檢點”無關?
1. 普遍性決定:
如此高的感染率證明,感染HPV就像感冒一樣常見,與個人道德無關。
2. 傳播途徑多樣:
主要途徑:性接觸。 但即使只有單一性伴侶,也可能感染(伴侶可能曾感染或為無癥狀攜帶者)。
其他途徑:①密切皮膚黏膜接觸。生殖器區域的非插入性密切接觸也可能傳播。 ②母嬰傳播:分娩過程中可能傳染給嬰兒(罕見)。③間接接觸: 理論上,接觸被病毒污染的衣物、毛巾、醫療器械等存在風險,但概率極低,目前存在爭議。
3. 潛伏期長,難以溯源:
HPV感染后可能潛伏數月甚至數年才被發現,無法準確判斷感染時間和來源。
三、 污名化的危害:比病毒本身更可怕
1、阻礙篩查與治療:害怕被歧視和評判,感染者可能不愿進行宮頸癌篩查或坦白告知醫生,延誤診斷和治療。
2、造成巨大心理壓力:感染者的羞恥、焦慮、抑郁情緒,甚至影響親密關系和家庭和諧。
3、加劇誤解與歧視:污名化加深公眾對HPV的錯誤認知,形成惡性循環。
四、 科學應對HPV:預防、篩查、管理
1. 接種HPV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9-14歲女孩作為首要接種人群(此時免疫效果最佳)。
*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無論男女)接種同樣有效。
*即使已有性生活或曾感染過HPV,接種疫苗仍可預防未感染過的型別。
*男性接種同樣重要:保護自身,預防肛門癌、口咽癌、生殖器疣,并減少向伴侶傳播病毒。
2. 定期宮頸癌篩查:
*關鍵措施:即使接種了疫苗,成年女性仍需定期篩查(有性生活史女性約3年做一次TCT+ HPV檢測,高危人群篩查頻率根據實際情況增加)。
*早診早治:篩查能及時發現宮頸癌前病變,通過簡單治療即可阻斷癌變進程,治愈率極高。
3. 安全性行為:
*正確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風險(不能100%杜絕,因病毒可存在于未被覆蓋的區域)。
4.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不吸煙,有助于維持良好免疫力,幫助清除病毒。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提醒,HPV感染是絕大多數人一生中可能經歷的常見事件,是免疫系統與病毒的一場普通遭遇戰。將其與“私生活不檢點”、“濫交”、“不忠”等道德評判劃等號,是嚴重的認知錯誤和社會偏見。科學認知是破除污名的利劍,疫苗接種和定期篩查是守護健康的堅盾。
讓我們共同努力,消除對HPV感染者的誤解與歧視,營造一個支持科學防治、尊重個人健康的包容環境。了解真相,放下偏見,才是對自己和他人健康真正的負責!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鄧旭麗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鄧旭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