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某個深夜,你靈感迸發,列下了一長串人生逆襲計劃——每天早起跑步一小時,讀書寫筆記,拒絕外賣堅持做飯,甚至計劃好一個月后瘦幾斤、學會一個新技能。你拍著胸脯告訴自己:這一次一定要改變!
可才過了兩天,甚至第二天一睜眼,你就癱倒在沙發上,一邊刷手機短視頻一邊吃薯片,對前幾日的立志宣言視若無睹。那種曾經躊躇滿志的干勁,仿佛蒸發了一樣。
很多人把這歸咎為懶、自律差、沒有恒心,但你知道嗎?這其實并不是你的錯。
最新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類的動機存在天然的日常波動。也就是說,所謂間歇性躊躇滿志+間歇性混吃等死并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我們大腦固有的節律模式。就像天氣有晴有雨,人的動機也有高潮和低谷,而這種波動,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選擇與生活方式。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關于動機低谷的研究(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動機為何會波動——大腦的“節律性動力系統”
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2025年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中,首次通過為期兩周、覆蓋129位健康成年人的日常動機追蹤,揭示了人類動機的波動規律。他們的研究方法十分貼近生活,參與者每天早晚兩次通過手機APP報告自己當下的狀態,包括動機水平、幸福感、疲勞程度、睡眠質量等;并在隔日參與一項基于“努力就給獎勵”博弈設計的決策游戲,記錄其行為選擇。
個人平均狀態動機(灰色)和群體平均值±標準誤(黑色)在一周各天的變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結果令人意外又合理:即使在沒有任何精神疾病的健康人中,日常動機也表現出顯著的自然波動,波動幅度平均可達40%。而且這種波動并非完全隨機,而是存在顯著的時間節律:
一天中早晨(09:00-13:00)比下午(14:00-18:00)更有動力,表現出“早高峰”現象;
一周中周四到周日的干勁水平顯著高于周一到周三,正對應人們熟知的周一綜合癥;
動機高峰時,人們通常也報告有更高的幸福感、更低的疲勞感、更好的睡眠質量。
換句話說,你的動機并不是恒定的,它就像潮水一樣起起伏伏,而這種節律會實實在在影響你的情緒、身體狀態與行為表現。
動機也是有波動的(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此外,研究還發現,動機水平的波動與“特質冷漠”密切相關。這就是那些平時更佛系、更缺乏目標驅動的人——雖然也有波動,但整體動機水平更低,且早上的高動機狀態更難維持到下午。這意味著,對某些人而言,想干活的時間窗口可能比常人更短、更寶貴。
從這項研究來看,有干勁并不是你控制一切的體現,躺平也并不全然是失敗的標志——它可能只是你當前的神經狀態,正在經歷一個短暫的低谷而已。
動機會如何影響你的選擇?——你做決定時,大腦在權衡什么
“要不要去健身房?”、“要不要今天寫完這份報告?”、“要不要報名學習課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選擇,本質上都是對回報和努力的一場博弈。
在這項PNAS研究中,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手機端“努力-獎勵決策游戲”,來模擬這種博弈過程:參與者要在兩條路徑中二選一,一條輕松但獎勵少,另一條困難但獎勵豐厚。每一次選擇后,他們需在10秒內盡可能快速地點擊屏幕按鈕,積攢能量條,以獲得虛擬金幣獎勵。
智能手機上的決策任務游戲(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通過對845次游戲決策的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清晰的規律:當人們動機高漲時,更傾向于選擇高回報、高努力的路徑;而當動機低落時,則更傾向于回避困難,選擇保守的低努力路線。
更關鍵的是,這種行為改變并不僅僅是感覺或者懶惰的表現,而是源自大腦對努力是否值得的真實計算發生了變化:
動機高時,大腦對獎勵的感知價值增強,即使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也會覺得值得一試;
而對努力的厭惡程度則相對穩定,不會因為動機提升而減弱。
也就是說,當你有動力時,你的大腦其實是自動放大了收益的吸引力,從而讓你愿意沖一把;而當你缺乏動力時,獎勵看起來就沒那么香,更容易躺平等明天。
這種機制不僅適用于普通個體,還特別體現在“高冷漠特質”的人群中。研究發現,這類人對當下狀態的依賴更強:動機低時更容易徹底擺爛,但一旦動機上升,他們反而比常人更可能爆發出驚人的執行力。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總會有偶爾爆發的執行力爆表和經常性的拖延并存——因為我們不是在用穩定不變的自我做決定,而是在隨著腦內動機值起伏地進行選擇。
大腦怎么算“劃不劃算”?——動機如何改變獎勵敏感性
你可能以為,當我們做決定時,會理性評估回報是否足夠、成本是否可控。但實際上,大腦在背后運作的,是一套復雜且受情緒與狀態調控的主觀估值系統。
在PNAS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計算建模進一步揭示了動機如何從深層影響我們的決策機制。他們發現:日常動機的高低,會顯著改變我們大腦對獎勵的敏感度,而非努力的感知強度。具體來說:
當動機高漲時,大腦中評估獎勵價值的系統會更興奮地回應,即使只是小幅度的額外獎勵,也足以驅使個體投入更多努力;
而當動機低落時,相同的獎勵看起來卻沒什么意思,于是我們更傾向于選擇回避挑戰,保持能量,甚至“擺爛”。
這意味著,在不同動機狀態下,大腦對相同的外部情境給出了不同的成本-效益判斷。比如昨天你覺得健身1小時挺值,今天卻突然覺得太累不劃算——不是你變了,而是你當下的神經系統對回報的估值被調低了。
更進一步的分析還發現,這種狀態變化具有預期效應,今天的高動機狀態,會提升你明天的獎勵敏感性,從而影響后續的決策傾向。也就是說,大腦并不是實時計算,而是在積累著一套情緒動量。
此外,特質冷漠的人在這套機制中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他們的狀態動機對獎勵敏感性的調控效應更強——一旦動機上升,主觀價值評估系統的閾值也隨之迅速變化,導致他們在高動機狀態下有更激進的決策傾向;但當動機低迷時,這套系統幾乎完全失效,表現出強烈的行為抑制。
總結
“今天不想動了”這句話背后,確實有嚴謹的神經科學證據支撐。研究告訴我們,人類的動機并非穩定的直線,而是一條天然的波動曲線。它受到時間、睡眠、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日內、周內的周期節律。我們并不是忽然懶了,而是處在動機低谷的大腦狀態中,而這種狀態會真實地改變我們對是否值得的判斷。
動機高的時候,不妨順勢而為,集中攻克高價值任務;動機低的時候,也無需苛責自己,可以選擇低負荷、高反饋的小事先做起來,哪怕只是整理桌面、讀幾頁書——哪怕只啟動五分鐘,大腦也可能逐漸“恢復在線”。
我們更應接受:高效率和低效率的自己,都是你的一部分。在理解這些波動的基礎上,用科學的方法去應對,而不是用羞恥感去打壓,是現代自我管理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Hewitt, Samuel RC, et al. "Day-to-day fluctuations in motivation drive effort-based decision-mak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2.12 (2025): e2417964122.
[2] Chong, TT-J., V. Bonnelle, and Masud Husain. "Quantifying motivation with effort-based decision-making paradigms in health and disease."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229 (2016): 71-100.
[3] Bia?aszek, Wojciech, Przemys?aw Marcowski, and Pawe? Ostaszewski. "Physical and cognitive effort discounting across different reward magnitudes: Tests of discounting models." PloS one 12.7 (2017): e0182353.
[4] Bonnelle, Valerie,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reward and effort mechanisms in apathy." Journal of Physiology-Paris 109.1-3 (2015): 16-26.
[5] Chen, Xiuli, et al. "Dopamine-dependent loss aversion during effort-based decision-making."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40.3 (2020): 661-670
作者:Denovo科普團隊(李一嵐 北京理工大學博士)
審核:詹麗璇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