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被這樣的睡眠問題困擾:明明很累卻輾轉難眠,好不容易睡著又容易驚醒,或是睡了一夜仍覺疲憊?其實,除了壓力和作息,你吃進去的食物也在悄悄左右著睡眠質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甚至那些不起眼的微量元素,都像精密的調節器,通過影響神經遞質分泌、晝夜節律等,決定著你能否擁有一夜好眠。
這些食物和睡眠息息相關
身體的睡眠狀態,其實與多種營養素的攝入密切相關。這些 “助眠好物” 通過不同機制調節神經活動、晝夜節律,悄悄影響著你的睡眠質量。
蛋白質對睡眠的影響呈 “Goldilocks 效應”—— **睡眠質量佳者往往蛋白質攝入更充足,但若攝入過低,易出現入睡困難、睡眠淺;攝入過高則可能導致睡眠維持困難,因此需保持合理比例。**其中,色氨酸扮演關鍵角色:它能提升血液中該氨基酸濃度,經維生素 B6 催化生成 5 - 羥色胺,而這種物質正是褪黑素的前體,可間接促進睡眠。
碳水化合物通過調控血糖與胰島素,影響大腦中 5 - 羥色胺和褪黑素的分泌。不同攝入量對睡眠階段的影響各異:低碳水飲食會延長深度睡眠時長,高碳水則會讓快速動眼睡眠階段更久 —— 這與快速動眼期機體對葡萄糖需求更高的特點相關。
多不飽和脂肪酸是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尤其是 ω-3 脂肪酸,參與 5 - 羥色胺向褪黑素的轉化過程。若 ω-3 脂肪酸不足,可能阻礙褪黑素合成,進而打亂睡眠節律。
多種微量元素也與睡眠息息相關:
-
維生素 D:通過作用于大腦中的維生素 D 受體調節晝夜節律,成年人維生素 D 不足時,更易出現睡眠質量差、時長不足等問題;
-
B 族維生素:維生素 B6、B12、煙酸等均參與睡眠調節,是神經遞質合成的重要輔助;
-
鈣與鎂:深睡眠時體內鈣水平會上升,缺鈣可能導致深睡眠不足;鎂則能安撫神經,減少神經元過度興奮,同時調節生物鐘以維持晝夜節律穩定。
γ- 氨基丁酸作為大腦內的抑制性神經遞質,能抑制神經元過度活躍,同時推動褪黑素分泌,從而改善睡眠質量。
腸道微生態同樣暗藏玄機:食物中的營養素經腸道微生物代謝后,會產生 5 - 羥色胺、γ- 氨基丁酸等物質,借助微生物 - 腸 - 腦軸實現腸腦互動,進而調控晝夜節律、睡眠及代謝活動。
不同人群的助眠飲食不同人群的身體狀態和睡眠需求不同,助眠飲食調整需更貼合實際情況。
老年人
老年人消化功能減弱,飲食上宜選易消化的優質蛋白,像魚肉罐頭、豆腐,既能補充營養又不加重腸胃負擔;同時要注意補充維生素 D,比如強化奶、蛋黃,因為維生素 D 有助于調節晝夜節律,對改善睡眠有益。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避免油炸和過咸食品。
熬夜人群
熬夜會消耗較多 B 族維生素,還可能損傷神經,因此要多吃全谷物、瘦肉來補充 B 族維生素,多吃深海魚獲取 ω-3 脂肪酸,幫助修復神經。另外,要減少高糖、高反式脂肪食物(如蛋糕、油炸食品)的攝入,以免加重身體代謝負擔,影響后續睡眠。
失眠患者
失眠者可多攝入含鎂的深綠蔬菜、南瓜籽,以及含 γ- 氨基丁酸的發芽糙米、70% 以上可可黑巧克力,它們能幫助舒緩神經、改善睡眠。同時要遠離高咖啡因食物和反式脂肪,避免神經興奮影響入睡,睡前 2 小時喝碗小米粥也有助于放松身體。
來源: 北京青年報、人民網科普、百度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