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稍微動一動就汗流浹背,吃飯時總覺得沒胃口,偶爾還會莫名腿軟。這些看似平常的不適,或許和身體里的“鉀”悄悄溜走有關。
鉀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電解質調節器”,心臟跳動、肌肉收縮、神經傳導,都離不開它的參與。但到了夏天,這個“隱形功臣”卻特別容易“缺貨”。今天就來聊聊,夏天為什么更易缺鉀,以及該如何守住身體里的“鉀儲備”。
夏天人體容易缺鉀
鉀與鈉同為人體必需的無機鹽,二者配合默契 —— 鉀主要分布在細胞內,鈉多存在于細胞外,共同維持著體內的動態平衡。
心臟搏動、神經肌肉運作、呼吸等關鍵生理活動,都依賴穩定的血鉀濃度支撐。正常血清鉀濃度為 3.5~5.5 毫摩爾 / 升,一旦低于這個范圍,就會被診斷為 “低鉀血癥”。
人體通過三餐攝入鉀,而腎臟則像一道精準的“調節器”:當鉀攝入過多或細胞內鉀大量外溢時,它會通過尿液排出多余的鉀;若攝入不足,則會減少鉀的排泄,以此維持血鉀穩定。
低鉀血癥的發生,多與三類情況直接相關:攝入不足(如進食過少、營養不良)、排泄過多(如腹瀉、多尿、大量出汗)、鉀分布異常(比如甲亢會導致大量血鉀轉移到細胞內)。
一年之中,夏天是身體最易缺鉀的季節,主要源于三個原因:
出汗增多
汗液中鉀含量通常較低,但夏季大量出汗時,鉀的流失量會明顯增加 —— 尤其是進行大量體力勞動或高強度運動后。
食欲不佳
夏季很多人食欲下降,加上身體消耗的能量相對更多,若鉀流失增加而攝入不足,就容易出現缺鉀。
容易腹瀉
夏季氣溫高,飲食不潔或食物變質易引發腹瀉、嘔吐,導致鉀通過胃腸道大量流失。
缺鉀吃這些食物
既然夏天缺鉀如此常見,通過飲食及時 “補鉀” 就成了關鍵。日常不妨多吃這些高鉀食物,幫身體守住電解質平衡:
水果類
香蕉是補鉀“明星”,每 100 克含鉀約 330 毫克,且方便攜帶;橙子、獼猴桃、牛油果也不錯,尤其是牛油果,每 100 克鉀含量達 485 毫克,還能搭配面包、沙拉食用。此外,曬干的杏干、葡萄干鉀含量更濃縮,一小把(約 20 克)就能提供近 500 毫克鉀。
蔬菜類
菠菜堪稱“蔬菜鉀王”,焯水后每 100 克含鉀約 500 毫克,清炒或煮湯都合適;土豆、紅薯也是隱藏高手,一個中等大小的土豆(約 150 克)含鉀近 600 毫克,且淀粉含量高,能兼顧飽腹。另外,西蘭花、西紅柿、南瓜等日常蔬菜,每餐適量攝入也能累積補鉀。
豆類與堅果
黃豆、黑豆每 100 克鉀含量超1500毫克,打成豆漿或煮粥都方便;鷹嘴豆、紅豆也不錯,適合做雜糧飯。堅果中,核桃、腰果每 100 克含鉀約 500-600 毫克,每天吃一小把(約 10 克),既能補鉀又能補充優質脂肪。
菌菇與肉類
香菇、平菇等菌菇鉀含量豐富,每 100 克干香菇含鉀近 2000 毫克,泡發后炒菜、煲湯都可;肉類中,三文魚、瘦牛肉每 100 克含鉀約 300-400 毫克,適合搭配蔬菜均衡攝入。
需要注意的是,補鉀并非越多越好,普通人每天攝入 2000 毫克左右即可(約相當于 2 根香蕉 + 1 碗菠菜)。若本身有腎臟疾病,需在醫生指導下控制鉀攝入,避免加重代謝負擔。
來源: 人民日報微信、生命時報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