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群人
為了減肥
很少或者幾乎不吃主食?
認為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
但其實
為了減肥完全不吃“碳水”
或者少吃“碳水”
反而可能會影響壽命
主食吃不夠傷全身- 易患糖尿病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必需的三大產能營養物質之首,它在體內分解產生的葡萄糖是人體主要能量來源,還參與許多生物化學反應。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會導致人體出現低血糖、內分泌及代謝功能紊亂、脂肪分解不徹底而產生酮體、蛋白質過度消耗等現象,影響多種機體功能。
為了保證總體熱量需求,選擇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模式的人,通常會過量攝入脂肪和蛋白質。脂肪的熱量約為9千卡/克,遠超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熱量,因此過量攝入脂肪更易引起肥胖、高甘油三酯及高膽固醇,加重以胰島素抵抗為特征的代謝綜合征,其中就包含糖尿病。
低碳水飲食與生酮飲食類似,通過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來促進脂肪分解、生成酮體,再通過大量飲水排出體外,這原本是為了治療癲癇而發明,雖能在短期內快速降低體重,但從長期來看不僅可能出現反彈,還會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甚至危害心腦血管,不建議普通人盲目采用。
- 傷心
與常規飲食參與者相比,不吃或少吃主食的參與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2倍,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外周動脈疾病等。
此外,在不吃或少吃主食參與者中,那些壞膽固醇水平最高的人患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最高。
- 增加死亡風險
研究發現:
當攝入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占比在50%~55%的時候,死亡風險最低;
當攝入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占比<40%,以及>70%的時候,死亡風險都會增加。
總的來說,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的比例小于全天攝入總能量的40%或者大于全天攝入總能量70%,都會增加死亡風險,縮短壽命。
- 傷腦
經常不吃碳水主食,也可能損害大腦的記憶和認知功能。
研究人員認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會讓大腦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應,從而影響大腦的正常運轉。
- 營養不良 情緒低落
長期不攝入主食,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機體要維持血糖的穩定,就要通過脂肪或蛋白質來進行轉化,這樣會給機體帶來一定副作用,比如說代謝紊亂。通過脂肪來供能會產生酮體,長期酮體的蓄積對身體會有不利影響。如果通過氨基酸來補償,就會造成機體的瘦組織分解,時間長了會造成營養不良。
而實際上,機體中有一部分腦細胞還有紅細胞只能通過葡萄糖來供能,這個時候如果血糖不能保持穩定,會造成情緒低落、易怒、煩躁等情況。
長期不吃或少吃主食還會有口臭、脫發、閉經、肌肉流失、便秘等“副作用”。
飲食調整,要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如果想要控制體重或減肥,就得先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在攝入能量<消耗能量的情況下才能更有效減重。
- 推薦吃這些主食
主食的選擇應該粗細搭配,同時兼顧食物的多樣性,但要減少精制碳水的攝入,適當多吃優質碳水。
減肥期間最推薦吃的是既能飽腹、GI又不是很高的食物,最適合的就是全谷物和薯類食物。比如鷹嘴豆、紅豆、綠豆、燕麥米、蕎麥米、青稞米、糙米、黑米、紅薯、紫薯、馬鈴薯、蓮藕等食物。
可以在做米飯的時候,將1/3~1/2的大米替換為雜糧或雜豆,也可以將薯類切塊后放入,做成雜糧雜豆飯。
- 吃多少主食合適?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建議,谷類食物每天要吃到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雜豆為50~150克。另外還建議吃50~100克的薯類食物。
小貼士- 戒“隱形熱量”
戒掉甜飲料,改喝純咖啡、茶或蘇打水(無添加糖);
減少精制糖(如奶茶、蛋糕),避免“喝涼水都胖”。
- 保留生活樂趣
偶爾聚餐,避免“報復性進食”。
注意減重的本質是“少吃”,但關鍵是找到能長期堅持的方式。極端節食(如不吃主食)可能導致反彈、脫發等問題,需謹慎。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