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左撇子日是8月13日,是為了提醒大家注意左撇子在生活中遭遇的種種不便,希望能促進在教育、日常生活工具的設計上,重視左撇子的權益并發起對左撇子的相關研究而設立的節日。全世界約有6%—13%的人是左撇子,在中國,左撇子人群至少約8000萬,并且這一數字仍在呈上升趨勢。

1975年的8月13日,美國的一群左撇子建立了名叫左撇子國際的組織,設想把全世界的左撇子聯合起來,共同爭取左撇子的權益。1976年,該組織舉行慶祝活動,并將8月13日確定為國際左撇子日。全世界已有幾十個國家的左撇子組織慶祝這一節日 。左撇子并不比右撇子更聰明。

節日起源

左撇子一詞來源于拉丁語manus,加上后綴cus,意為身體具有某種缺陷。甚至,在圣明的科學領域里,人們也曾以懷疑之目光看待“左邊的智能”——那些偏愛用左手來完成日常動作的人之智能。1921年,在一篇有關精神病學的論文中,左撇子竟然被視作弱智的征候。直至60年代,人們還依然認為:左撇子和閱讀障礙密切相關。

1975年8月13日,美國堪薩斯州托佩卡市的一群左撇子建立了名叫左撇子國際的組織,他們設想把全世界的左撇子聯合起來,共同爭取左撇子的權益。1976年,該組織舉行慶祝活動。并將這一天確定為國際左撇子日,希望有朝一日全世界的左撇子一起慶祝自己的節日。1976年的8月13日就成為第一個國際左撇子日。

國際左撇子日逐步得到世界各國左撇子組織的承認,紛紛開展慶祝活動。

各地習俗

在這個節日販售推廣左撇子相關的商品,并曾發行一本關心左撇子課題的雜志。

1992年,英國倫敦左撇子俱樂部也將8月13日確定為國際左撇子日,并于當年舉辦他們的第一屆國際左撇子日慶典。在英國并設立了國際左撇子日專門網站,在中國,成立左撇子在中國非盈利組織,宣傳國際左撇子日,普及左撇子知識,介紹每年國際左撇子日的活動安排,報道世界各國的慶祝活動。

在英國,各個城市都開始有盛大的慶祝活動,包括、表演、設立“左撇子空間”、左撇子藝術創作等,使這個節日受到更多人的重視。

節日意義

這個節日的目在于提醒人們注意到左撇子在以右手為主的世界中,遭遇的種種不便,希望能促進在教育、日常生活、工具的設計上重視慣用左手者的權益,并發起對左撇子的相關研究。

左撇子現象讓人類得到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人類應如何開發右腦功能。

對左撇子的歧視由來已久。英語里,“左手”一詞有“笨拙”、“欠老練”的意思。所以,人們就對天生慣用左手者(俗稱“左撇子”)有著很深的偏見。但事實上,左撇子并不是一種疾病。充其量只不過他們的生理構造與大多數人有著不同。

盧梭說:“社會即是包容”。但長期以來,這些非殘疾的特殊生理人群卻沒有得到我們“大多數人”的包容,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相反,他們還受到一些白眼、一些歧視。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色盲俱樂部”、“左撇子日”在國外成立。國際社會對這些特殊生理人群的關注開始升溫。

形成原因

一般認為左撇子的形成都和小時候用左手抓握東西的習慣有關。但研究發現這只是多個原因中的其中一個,另外還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遺傳方面的原因。研究發現父母一方如果是左撇子,那么他們的孩子是左撇子的概率要大大升高,可達50%左右,而普通人中這一概率大約為10%。

但是基因研究中卻沒有發現與之有關的基因,所以更多人傾向于認為這類左撇子很可能是和小時候模仿父母的動作有關。

第二個原因是與大腦結構有關。有研究表明,左撇子的大腦半球在語言和動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某些人習慣用左手,然而也有科學家認為左撇子是因為先使用左手成了左撇子,才導致了大腦結構的差異。

還有學者研究認為是激素方面的原因,說是在胎兒時期受到生長激素的某方面影響,在主要用手動作方面就有了差異,一些人在這個時期,實際上就已經具備了成為左撇子的潛質。但這種說法更難有實證,認同的也不多。

所以,目前關于左撇子的成因還是說不清,大多還是認為和小時候的用手習慣有關,之所以大部分人都使用右手,是因為孩子在用手活動方面會學習父母,這樣左撇子就變少了;再就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會進行左右手的矯正,使得孩子習慣用右手,這兩個原因使得現實中大部分人都是習慣于右手。

而如果孩子習慣用左手而不加以糾正,那么往往就成了左撇子,但這種情況較少,這也是現實中左撇子只占10%的一大原因吧。

相關名人

左撇子——這個所謂“另類”群體之中,是一個天才云集之地:

拿破侖、歌德、尼采、畢加索、達芬奇、鮑勃·迪倫、列維·卡洛、愛因斯坦、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卓別林、瑪麗蓮·夢露、甘地、賈斯汀比伯、休·杰克曼、亞里士多德 [5-6]等等。左撇子們宣言,建立國際左撇子日的目的在于團結世界各地的左撇子為爭取自身的利益而斗爭,喚起全社會對左撇子問題的關注,提醒人們在一個以右撇子為主的社會中改進產品的設計并更多考慮左撇子的方便與安全,消釋數千年來在各種文化中都存在而今天也還在不斷制造著的對左撇子的偏見。

注意:封面圖為版權圖庫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寧波科學探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