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癥醫學科(ICU)的門外,楊先生(化名)正在探視,其父親一天前因突發意識障礙、心跳驟停被緊急送入ICU,經過搶救暫時脫離危險。當聽到“營養支持”四個字時,他忍不住追問:“父親還在昏迷,怎么吃飯呢?”
其實,重癥患者的營養支持遠非“吃飯”那么簡單,這是一場與死神賽跑的“能量保衛戰”。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萬榮文教授強調,營養支持是重癥救治的核心環節,其合理性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并發癥發生率乃至生存率。
一、為什么需要營養支持?
重癥患者遭遇嚴重創傷、感染或大手術后,身體會啟動“分解代謝亢進的應激模式”。此時,蛋白質和能量消耗急劇增加,肌肉分解加速。若不及時干預,營養不良、免疫功能崩潰、多器官功能障礙等嚴重并發癥會接踵而至。
從中醫角度看,這種狀態屬于**“正氣虧虛、邪氣內盛”**。《黃帝內經》有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重癥患者正氣耗損,脾胃功能受損,氣血生化無源,若不及時補益,易致“虛者更虛”。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當它缺乏營養滋養時,黏膜屏障就像失守的城墻,細菌和毒素可能趁機“突圍”,引發膿毒癥或多器官功能障礙。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早期合理的營養支持可降低死亡率、縮短機械通氣時間、減少ICU住院天數。
二、如何營養支持?
1.腸內營養:守護腸道的天然防線
通過口服或管飼(如鼻胃管、鼻腸管、胃造瘺等),適用存在營養風險和(或)營養不良,且胃腸道有功能且能安全使用的患者。
中醫認為“胃以降為和,脾以升為健”,常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中藥灌腸等方法,增強胃腸動力,提高營養吸收效率。
2.腸外營養:臨時搭建的能量通道
通過靜脈途徑(外周或中心靜脈),適用于胃腸功能障礙或解剖禁忌,如腸梗阻、重癥胰腺炎早期、消化道大出血等。但腸外營養久用易致“脾虛氣滯”,中醫多輔以益氣健脾中藥,減少腸道廢用性萎縮風險。
三、營養支持有哪些原則?
**1.遵循個體化、動態化的黃金原則,結合現代醫學評估與中醫辨證調治。**重癥患者早期需25-30kcal/kg/日能量,高代謝狀態需30-35kcal/kg/日。中醫則根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原則。
**2.早期啟動是關鍵:**24~48小時內開始,優先選擇腸內營養。這與中醫“食養為先”理念一致,即“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3.循序漸進:**早期允許性低熱量喂養,中醫認為此階段“邪氣盛,正氣衰”,宜少量頻服,給虛弱的脾胃減負。穩定期再逐步增加,同時觀察腹脹、腹瀉等耐受情況。
**4.特殊人群量身定制:**糖尿病患者選用低糖高纖維配方,配合中藥生地、麥冬滋陰降糖;腎功能不全者限制電解質,加用黃芪、杜仲補腎利水;肝功能異常者補充支鏈氨基酸,輔以茵陳、五味子保肝降酶。
四、中西醫協同如何護理?
1.定期評估營養不良風險、吞咽功能及胃腸耐受性,同時通過“望聞問切”觀察舌苔、脈象,判斷脾胃功能狀態。
2.監測血糖、電解質、肝腎功能等指標,中醫則重視“舌象變化”,及時調整方案。
3.鼻飼時床頭抬高30°-45°可減少誤吸,逐步加量、加溫,測胃殘余量,同時可艾灸中脘、關元穴促進胃排空。
4.腸外營養優先選擇中心靜脈,需嚴格無菌操作,可貼敷中藥敷貼預防感染。
5.協助患者床上活動,配合中醫推拿、穴位按摩促進胃腸蠕動。加強疏導,中醫“情志調護”緩解焦慮,“怒則氣上,思則氣結”,穩定情緒有助脾胃運化。
專家提醒
重癥醫學科萬榮文主任提醒:重癥患者的營養支持是生命續航的關鍵,現代醫學的精準評估與中醫的整體調理的中西醫結合的智慧,既科學把握個性化方案,又以“治未病”思維守護脾胃生機,讓每一份營養都成為康復的力量。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重癥醫學科 鄧冰暉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鄧冰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