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40%成年人存在內臟脂肪超標,其中不乏體重正常甚至偏瘦的“隱形肥胖”人群。

內臟脂肪不像皮下脂肪那樣顯眼,卻像一顆定時炸彈,悄悄引發胰島素抵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癥。

一、內臟脂肪是什么?

內臟脂肪是包裹在肝臟、胰腺、腸道等器官周圍的特殊脂肪組織,原本是人體天然的“緩沖墊”。

但當它過量堆積時,性質發生根本改變——從保護者變成破壞者。其代謝活躍性是皮下脂肪的3倍,會持續釋放游離脂肪酸和炎癥因子(如IL-6、TNF-α),直接干擾代謝系統。

更值得警惕的是,內臟脂肪的積累與體重沒有必然聯系。臨床發現,不少體重指數正常的人通過CT或生物電阻抗分析檢測,內臟脂肪面積卻遠超100cm2的危險臨界值(正常應低于100cm2)。

二、內臟脂肪的危害

內臟脂肪的危害具有系統性,可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1.損害血管與心臟的健康

內臟脂肪釋放的炎癥因子會損傷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研究顯示,腰圍每增加10厘米,冠心病發病率上升18%。同時,其分泌的血管緊張素原可升高血壓,增加心梗風險。

2.引發代謝紊亂問題

這些疾病還可能導致代謝紊亂,如甲狀腺功能減退導致疲勞、體重增加、怕冷;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可能導致低血壓、乏力、體重減輕。

3.破壞器官正常功能

脂肪在器官沉積會導致功能性損傷:肝臟出現脂肪變性,腎臟凈化功能下降,胰腺胰島細胞脂化。

更令人警惕的是,內臟脂肪通過門靜脈直接進入肝臟,過量沉積會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后期可能進展為肝纖維化。

三、科學減脂:四維干預方案

消除內臟脂肪需系統性策略,其代謝活性高,反而比皮下脂肪更容易消減:

1.精準飲食調整

采取低升糖指數飲食,每日減少300-500大卡熱量攝入。增加可溶性膳食纖維至每日25-30克(如燕麥、豆類),促進脂肪代謝。控制反式脂肪酸攝入,常見于油炸食品和加工糕點。

2.運動協同效應

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配速8-9分鐘/公里的跑步)可使內臟脂肪減少10-15%。結合每周2-3次抗阻訓練(深蹲、平板支撐等),增加肌肉量1.5-2公斤/月,提升基礎代謝率7-8%。

3.代謝調節與壓力管理

皮質醇水平持續升高會導致內臟脂肪堆積增加23%。保證7-9小時優質睡眠(深睡眠占20-25%)和每日20分鐘正念冥想,可顯著降低應激反應。

4.放射治療:身體的“精準打擊”

對于BMI≥27合并代謝綜合征者,醫生可能建議GLP-1受體激動劑等藥物;內臟脂肪面積超過100cm2的重度肥胖者,代謝手術可使內臟脂肪減少30-40%。

四、避開三大減脂陷阱

1、“局部減脂”幻想

脂肪消耗是全身性的,仰臥起坐無法定向消除腹部脂肪。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的燃脂效率是勻速跑的9倍。

2、過度依賴素食

純素食者常因蛋白質不足導致肌肉流失,反而降低基礎代謝。每日應保證1.2g/kg體重的優質蛋白攝入。

3、忽視生活細節

酒精代謝需消耗大量肝臟資源,1杯啤酒需行走40分鐘才能代謝。長期睡眠不足6小時會使內臟脂肪增加30%。

腰圍是健康的晴雨表,男性≥90cm、女性≥80cm即提示內臟脂肪超標風險。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湘東醫院專家提醒:**管理內臟脂肪是一場終身健康投資。從今天起,每天多走2000步、用糙米替換半碗白米飯、睡前做5分鐘腹式呼吸——這些微小改變,將在未來十年大幅降低疾病風險。健康的真諦不在體重秤的數字,而在于每個器官都在安全的環境中高效工作。

來源:湖南師范大學附屬湘東醫院 宣傳科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湘東醫院 宣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