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沖浪吃瓜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疑惑: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高顏值明星,孩子卻沒有繼承他們的美貌?有的長相很驚艷的明星,父母顏值卻都是普通人水平?很多人感慨:“丑基因實在是太強大了,好看的都是中了基因彩票。”
但從科學角度來說,真的是這樣嗎?“美的基因”和“丑的基因”,真的有一方更強大嗎?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人的面部形態特征是怎么形成的。
基因——
人面部形態特征的
關鍵影響因素
基因是讓每張臉獨一無二的關鍵因素。
頭面部形態具有很強的遺傳性,同卵雙胞胎頭面部表型相似度高,研究表明其遺傳力高達 73% 。科學家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發現眾多與頭面部特征相關的基因,如發現 PRDM16、PAX3 等基因與面部形態顯著相關,EDAR、TBX15 基因區域影響耳朵形態,TBX15 和 PAX1 基因在頭面部形態發育中起關鍵作用[1]。
面部特征的影響基因。圖片來源于參考文獻[1]
EDAR 基因是調控外胚層發育的重要基因,它的關鍵錯義突變 EDARV370A ,在東亞和美洲原住民中頻率高,會造成不同人群外胚層發育衍生表型的差異,像東亞人較直且厚的頭發、較多的外泌汗腺等都與其緊密相關。
這表明 EDAR 基因尤其是 EDARV370A 這個突變,在塑造人類頭面部特征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可能影響著我們的面部輪廓、下巴形狀和耳朵形態等。也就是說,我們獨特的頭面部模樣,可能和 EDAR 基因的特定變化有著密切聯系。
左圖是純合等位基因370V個體的平均臉;右圖是純合等位基因370A個體的平均臉;紅線為純合370V個體的右眼外角點和右耳根下點分別所處的水平線,藍線為純合370A個體的平均臉右眼外角點和右耳根下點分別所處的水平線。圖片來源于參考文獻[2]。
再以鼻子的形態為例,它是面部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其形態受到多個基因的調控。像 ZF219 、CHD8、PRDM16、SOX9、BC039327/CASC17、DCHS2 等基因都影響鼻尖突出的特征。其中,SOX9 基因在軟骨細胞分化中發揮作用,其與鼻唇角和鼻尖突出的形成緊密相關。這些基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每個人獨特的鼻形[3]。
不僅鼻子,眼睛的形狀、寬度和深度,面部整體的寬度和深度,嘴巴、下巴突出和前額等特征,也都是由多基因決定的。每個基因在一個或多個性狀中起微效作用,然后多基因共同作用形成一個整體的面部形態特征[4-5]。
沒有“美/丑”基因,只有“顯性/隱性”基因
在討論“美的基因”和“丑的基因”,誰更強大這個問題時,我們必須要強調,所謂的“美/丑”的認知都來自社會的塑造,在遺傳學角度,基因沒有美丑之別,只有顯性和隱性之分。
顯性基因通常會在個體的表現型中更易顯現出來,而隱性基因則相對較難表現。例如,雙眼皮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顯性基因決定的,如果父母雙方都是雙眼皮,孩子有很大概率也是雙眼皮;但如果父母一方是雙眼皮,一方是單眼皮,孩子的眼皮性狀就會受到基因組合的影響。不過,這只是一個相對簡單的例子,實際上面部的其他復雜特征,如面部輪廓、五官比例等,受到眾多基因的綜合作用,很難用簡單的顯隱性來解釋。
而且,基因的表達還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即使一個人攜帶了所謂“美的基因”,如果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到不良環境因素的干擾,如營養不良、疾病等,也可能影響面部的正常發育,導致外貌特征不能完全按照基因的設定來展現。
科學客觀看待容貌問題
了解了基因對人面部形態的影響以及基因顯隱性與外貌的關系后,我們應該科學客觀地看待容貌問題。每個人的外貌都是由基因和環境共同塑造的,沒有絕對的美與丑。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在當今社會,很多人深受外貌焦慮的困擾。尤其是青少年,正處于生理發育和自我意識萌發的關鍵期,更容易對自己的容貌產生過度關注和擔憂。青春期身體的快速變化和激素水平的波動,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和焦慮;自我意識的增強,使他們格外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試圖與社會和同伴設定的“美的標準”相匹配;而媒體的影響、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塑造以及同伴間的比較,更是加劇了他們的容貌焦慮[6]。
然而,我們要明白,美是多元的,不應該被單一的標準所定義。社會主流價值觀往往將外貌與成功、幸福和社交能力聯系起來,這種觀念深入人心,但其實是一種片面的認知。擁有吸引人的外貌可能會在某些方面帶來一定的優勢,但絕不是獲得社會認可和個人成就的關鍵因素。真正的美來自于內在的品質、才華和修養。
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心態看待自己的外貌。即使某些基因決定了我們的外貌存在一些所謂的“缺陷”,也不應該因此而自卑或焦慮。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我們可以通過培養良好的品德、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才能,來提升自己的內在價值。同時,我們也要尊重他人的外貌,不應該以貌取人,避免對他人進行外貌上的負面評價或嘲笑。
總之,美的基因和丑的基因并沒有絕對的強弱之分,人的外貌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應該科學客觀地看待容貌問題,摒棄單一的審美標準,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共同營造一個崇尚內在美、多元美的社會風尚。
參考文獻
[1]侯鑫,代杰文.基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人類頜面部形態遺傳學決定的研究進展[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24,51(06):728-735.
[2]李祎,趙雯婷,李丹,等.EDARV370A對新疆維吾爾族人群面部及耳朵形態的效應[J].遺傳,2018,40(11):1024-1034.
[3]李丹.基于三維人臉圖像的面部遺傳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2019.DOI:10.27981/d.cnki.gzdgc.2019.000051.
[4]LiY,XiongZ,ZhangMetal.(2023)Combined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of136quantitativeearmorphologytraitsinmultiplepopulationsreveal8novelloci.PLoSGenet.Jul17;19(7):e1010786.
[5]Xiong,Z.,Dankova,G.,Howe,L.Jetal.InternationalVisibleTraitGenetics,C.(2019)Novelgeneticlociaffectingfacialshapevariationinhumans.Elife8,e49898
[6]侯金芹.青少年“容貌焦慮”的影響因素和干預措施[J].教育家,2024,(50):34-35.
策劃制作
作者丨錢雨 北京市第八中學教師、基因組學博士
審核丨陶寧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會員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