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從一出生起,就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他們看得見嘴唇的開合,卻聽不見聲音。對于這些因基因突變導致先天性耳聾的患者而言,聽見聲音變成了一種奢望。但如今,科學正在為他們打開一道新門——通過一次精確的基因注射,喚醒耳蝸深處沉睡的神經傳導功能,讓聲音重新被接通。

基因療法治療失聰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人們為什么會失聰?

我們習以為常的聽覺,其實每一個聲音,從車鳴到鳥叫,首先被外耳收集,經中耳傳入內耳中的耳蝸,在那里被轉化為神經信號,最終傳送至大腦進行解讀。這套系統中的每一環節,都需要精密合作。而一旦任何一個“零件”出錯,就可能導致我們再也聽不到這個世界的聲音。

在醫學上,有一種特殊的聽力障礙被稱為“聽覺神經病變”,它不是因為耳蝸的毛細胞壞了,而是因為耳蝸和聽覺神經之間的信號傳輸出問題了。就像電報線還在、收發器也在,可信息偏偏就是無法送達。

在這類患者中,有一類遺傳突變尤其關鍵——OTOF基因突變。這個基因編碼一種叫做Otoferlin的蛋白,它專門負責在內耳的突觸處“打包”并釋放神經遞質,把聲音信號從耳蝸內的感覺毛細胞傳遞到聽覺神經。想象一下,這是一個快遞員,如果他缺席,聲音信號快遞就永遠傳不到大腦。研究顯示,OTOF突變是導致先天性重度耳聾(DFNB9)的常見原因之一。

箭頭標示OTOF等位基因中的變異(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一次注射,六個月改變人生:基因療法如何工作?

想象一下,如果只需一次注射,就能讓一個聽不見世界的孩子開始聽歌、說話,這是一件多么美好神奇的事情。在2025年春天,這樣的故事在中國的五家醫院中真實上演了。

這項由中國科研團隊牽頭發表于《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研究,嘗試用一種名為AAV-OTOF基因療法的方式,來修復由OTOF基因突變導致的先天性耳聾。他們招募了10位受試者,年齡從1.5歲到23.9歲不等,全部患有嚴重到極重度的聽力障礙。治療的核心思想其實并不復雜。既然原本的耳神經傳導基因出錯了,我們就補充一個正常的拷貝進去。

科學家們使用一種合成的腺相關病毒(AAV),將健康的OTOF基因包裹起來,然后通過耳后的微創手術,將其注射到耳蝸底部的“圓窗膜”處。這種注射位置看似簡單,卻是精準的神經接口,病毒進入耳蝸后,被毛細胞吸收,并在其中表達出正常的Otoferlin蛋白,從而恢復聲音信號的接力傳輸。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項治療的起效速度之快、效果之顯著。研究顯示,平均聽力閾值從106分貝提升至52分貝,大部分受試者在一個月內就開始有明顯改善,其中一位7歲的女孩甚至在第4個月便能脫離人工耳蝸,與母親正常對話。年齡跨度大至22歲,但即使是14歲和23.9歲的青少年與成人,也表現出明顯聽力回升。更重要的是,在長達一年的隨訪中,無一人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常見副作用僅限于輕度血象波動,如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升高等。

此處也可插入視頻替換上圖

7歲的女孩與母親正常對話(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研究人員對個體數據做了詳細分析。比如23歲的成年女性,雖然血液中檢測不到病毒拷貝,但體內的中和抗體水平提示她仍產生了免疫反應,并在六個月內將聽力從101分貝改善至70 分貝。這意味著即使成年,療法仍有希望生效。

而在另一個例子中,3歲的患兒在第一次注射后聽力改善不理想,研究團隊為其同一側耳朵進行第二次注射,結果也觀察到更進一步的恢復,表明多次給藥在安全性上是可行的,也可能提升療效。

總的來看,這項研究不僅驗證了AAV-OTOF基因療法在臨床上的可行性,也首次將治療范圍從兒童擴展到了青少年與成人,為超過20萬人帶來了治愈希望。

而更深層次的價值在于,它不僅讓聽到成為可能,更意味著重新與世界建立聯系。對這些患者而言,一次注射,不只是聽力的回歸,更是人生軌跡的重寫。

總結

基因療法,曾是遙不可及的未來醫療,如今正在悄然改寫耳聾患者的命運。在這項由中國科研團隊主導的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用一次病毒載體注射,將健康的OTOF 基因送入患者耳蝸,使聽覺重新上線。無論是年幼的孩子,還是二十多歲的成年人,幾乎所有人都在一個月內開始聽見世界。這是一次技術的突破,更是一場關于人類感知能力的修復。

盡管距離普及尚有距離,盡管個體差異仍在,副作用、價格、倫理也待解,但這項成果已足以讓我們相信,某些遺傳性耳聾正在從“終身缺陷”變成“可治療病”。未來,我們或許可以為更多失聲的孩子和家庭,打開一扇窗,讓聲音再次流入生命。

參考文獻:

[1] Qi, Jieyu, et al. "AAV gene therapy for autosomal recessive deafness 9: a single-arm trial." Nature Medicine (2025): 1-10.

[2] Askew, Charles, et al. "Tmc gene therapy restores auditory function in deaf mic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7.295 (2015): 295ra108-295ra108.

[3] Roux, Isabelle, et al. "Otoferlin, defective in a human deafness form, is essential for exocytosis at the auditory ribbon synapse." Cell 127.2 (2006): 277-289.

[4] Lv, Jun, et al. "AAV1-hOTOF gene therapy for autosomal recessive deafness 9: a single-arm trial." The Lancet 403.10441 (2024): 2317-2325.

作者丨Denovo科普團隊(趙麗麗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楊超 博士)

審核丨邵文亞博士 福建醫科大學副教授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