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8 月 11 日全國肢殘人活動日,“肢殘”指的是肢體殘疾,是因四肢、軀干或運動系統結構損傷導致運動功能喪失或活動受限的生理障礙。肢殘人活動日是中國于 2010 年設立的全國性節日,旨在提高社會對肢殘人群體的關注度,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展示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

那為什么選在 8 月 11 日呢?“8”代表輪椅的兩個輪子,“11”象征兩根手杖,體現了肢殘人日常生活的挑戰。而現在的技術發展,能為肢殘人提供的幫助已經遠遠不只是輪椅和手杖了,假肢、腦機接口、人工智能等等,都能讓肢殘人的生活更加方便。不過關于這些技術,網上還存在一些誤區,讓人們使用的時候心存疑慮,今天咱們就來簡單聊聊。

假肢效果差、難以實用?

這種說法沒有考慮到技術進步。早期假肢技術確實存在局限,但當前材料科學、機械設計等領域的發展,已能大幅提升假肢的舒適性與耐用性,讓假肢變得更輕便舒適和靈活。現代假肢技術在功能恢復上也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能顯著改善截肢者的生活質量。比如電動假肢通過肌電信號控制,可完成抓握、行走等日常動作,而智能假肢具備學習能力,適應不同使用場景。而一些專業的運動假肢,甚至能讓殘疾人田徑選手跑出普通人都難以達到的速度。

因此,適配良好的假肢能幫患者恢復基本的行動能力,大大改善肢殘人的生活質量。我國也有相關補貼政策,一些企業也有相應的慈善活動,這些都能夠讓更多殘疾人負擔得起假肢。

假肢穿戴不舒服、限制活動?

這種說法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現代假肢技術已顯著改善舒適性和活動能力,但假肢的效果也會因人而異,主要取決于殘肢條件、適配技術和康復訓練。穿戴假肢的不適感,通常源于初期適配不當或未經過專業調試。通過專業技師的精確測量、取模和多次調整,大多數使用者能獲得良好適配。

現代假肢采用碳纖維等輕質材料,配合硅膠套等緩沖設計,能有效分散壓力。活動限制問題更多與殘肢條件、康復訓練不足有關。

建議使用者選擇正規醫院或專業機構適配假肢,并堅持術后康復訓練。定期隨訪調整是確保舒適性和功能性的關鍵。目前技術已能滿足多數日常活動需求,專業適配可最大限度減少不適。

假肢僅適用于老年或術后康復者?

這種說法屬于以偏概全。假肢的適用人群廣泛,并非僅限于老年或術后康復者。

從年齡角度看,兒童因先天肢體發育畸形或意外事故失去肢體,也需要假肢來輔助正常生長發育和融入社會生活。比如先天性下肢缺失的兒童,安裝合適的假肢有助于他們學習行走和保持身體平衡,更好地融入社會和發展。從致殘原因來說,除術后康復外,交通事故、工傷、自然災害等都可能導致肢體缺失,這些患者無論年齡大小都需要假肢。

總之,假肢是為幫助各類肢體缺失者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而設計,適用人群具有多樣性。

通過腦機接口,能憑空意念隨意操控設備?

這目前仍然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景。盡管在科幻作品中,經常能看到人們通過思維操縱復雜的機械的場景,但至少就目前而言,通過腦機接口技術(BCI),人與設備之間僅可以實現有限度的交互。

腦機接口幫助四肢截癱患者自己喝水 圖片截自相關報道網絡視頻

腦機接口技術的原理,是通過電極檢測大腦電信號(EEG)或神經活動,將人的特定意圖轉化為指令。但受現有腦機接口技術限制,識別不夠精確,使用者經過上百小時訓練仍只能實現數十條指令。無法實現“隨意操控”。例如,癱瘓患者可通過意念控制機械臂或打字,但是,這需要使用者經過嚴格訓練,且精度有限,科幻作品中“意念操作”的描述缺乏神經科學依據。

簡言之,通過腦機接口操控設備是真實科研方向,但其能力取決于電極精度、信號處理算法和用戶配合度,目前技術仍有巨大改進空間,遠未達到“隨心所欲”的程度。

腦機接口可“讀心”或下載完整記憶?

這種說法過慮了。關于腦機接口和類似設備,科幻作品中還常常將其描寫為能夠直接讀取甚至篡改記憶的技術。其實,目前腦機接口技術遠未達到這一水平。

現有腦機接口技術主要依賴檢測大腦神經信號(如 EEG、ECoG 或植入式電極),但這些信號只能反映特定任務的神經活動模式,如運動意圖、簡單情緒、文字輸入等,而非完整的思想或記憶。

因此,通過這些信號,目前的技術只能解碼非常有限的信息,比如識別幾個單詞或簡單圖像,但人類記憶涉及復雜神經網絡,目前無法完整提取。 因此以當前實際情況而言,無需擔心通過腦機接口“下載記憶”。

機械外骨骼能夠幫使用者獲得超人般的力量?

這是科幻作品中的藝術夸張。穿上外骨骼就變得力大無窮、飛檐走壁,這仍是科幻作品中的美好暢想。事實上,目前無論是普通人使用的外骨骼還是幫助殘疾人提高運動能力的外骨骼,都做不到這一點。研發機械外骨骼的目的是增強人體的運動能力,特別是幫助行動不便的個體恢復部分肢體功能或提升作業者的工作效率,其主要作用是通過提供額外的動力支持,減少肌肉和關節的負擔,從而幫助用戶進行更為輕松的移動或執行重物搬運任務。

登山用外骨骼 圖片截自央視新聞頻道

但它們的能力仍然有限,因為外骨骼的設計需要考慮穿戴者的身體結構和足夠的靈活性,因此不可能做得過于龐大或笨重,而這就決定了外骨骼不可能像那些重型工程機械一樣動輒開山裂石。此外,日常生活中過大的力量既沒有必要也容易出危險。

因此,目前的機械外骨骼通常只能幫我們多負重 20~30 千克,或幫助殘疾人更輕松地完成諸如行走、拿取、搬運之類的日常動作。雖然這些都能夠減輕人體活動負擔,但遠遠談不上“超人的力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我國殘疾人總人數達 8591.4 萬人,其中肢體殘疾人口為 1735.5 萬人。多數肢殘人不能行走、不能站立、長期臥床,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假肢、腦機接口、機械外骨骼等設備的應用和發展,正在逐步打破肢體缺陷對生活的束縛,幫助肢殘人士提升生活質量,雖然還遠沒有科幻作品中那么神奇,但這些技術正讓殘疾人的生活更接近“本該有的樣子”。

策劃制作

作者丨科學辟謠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普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于乃功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